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与“文明”是有区分的,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将文化与文明混为一谈,不加区分地来加以使用。这里的“文明”有文采和光明之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学者认为,文明偏外在,属物质层面;文化偏内在,属精神层面,并由此认为,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积累而产生。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伴随着文字和阶级的出现,这是人类漫长的文化史步入文明史的分水岭。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文化”与“文明”是有区分的,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将文化与文明混为一谈,不加区分地来加以使用。“文化”一词前面已有论述,这里只对“文明”一词进行论述。与“文化”一词最大的不同在于,“文明”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和文献中古已有之,并非是近代以来才有的,这一点需要明确。现能找到最早出现“文明”一词的是古代典籍《周易》。《周易·乾·文言传》说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周易·贲·彖传》说道:“文明以至,人文也。”李白《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中说:“以文明鸿业,授之元良。”这里的“文明”有文采和光明之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之后“文明”一词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才有了诸如文采、文治教化和文教昌明等新内涵。

在西方人们对“文明”一词的理解与中国古人的理解有所不同,“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本义是指城市居民,也就是人们生活于城市中的能力,后来又被引申出其他含义,尤其是对社会和文化发展先进状态的一种描述,也就是对应于进步这一汉语词汇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全世界的殖民扩张中,在意识形态领域配合政治经济上的霸权地位,将“文明”一词的进步内涵进一步强化,尤其是经过社会进化论思想的重新改造,“文明”一词开始在内涵上相对于野蛮和落后等,变成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权力话语。诚如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所说,“文明的观点是由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的”。同时他还认为“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文明是文化实体而不是政治实体”“大多数文明包含一个以上的国家或其他政治实体”。亨廷顿所谓的文明与文化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就“文明”一词的内涵而言东西方间殊途同归,最终也达成了共识。(www.xing528.com)

“文明”和“文化”两个概念,既有相似之处,亦有不同之处。有学者认为,文明偏外在,属物质层面;文化偏内在,属精神层面,并由此认为,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积累而产生。这种理解站在文化传播难易程度的角度来理解“文明”与“文化”的区别,是有其片面性的。其实“文化”的范畴大于“文明”“文化”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切产物,所以“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但是“文明”的含义就相对有限了。所谓“文明”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创造的“文化”,这就意味着人类文化史的源头可以追溯至自有人类存在,但是人类文明史可能只有几千年,如四大文明古国历史不过五六千年,中华文明只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伴随着文字和阶级的出现,这是人类漫长的文化史步入文明史的分水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