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群体与个体关系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群体与个体关系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社会的存在主体,个体与群体各自承担着怎样的社会功能,如何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并对二者间的关系予以界定,在中国古代就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其中儒家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关于群体与个体关系的主导价值取向。道家在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张扬个体生命的主体性存在,以唤醒个体生命存在的主体意识,关注个人的个性自由。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群体与个体关系的价值取向

个体是组成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单位,若干的个体组合起来就形成了群体,也形成了社会本身的存在形式。作为社会的存在主体,个体与群体各自承担着怎样的社会功能,如何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并对二者间的关系予以界定,在中国古代就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其中儒家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关于群体与个体关系的主导价值取向。

(一)儒家认为个体应有社会担当的价值取向

儒家对待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将其放置于社会整体的框架中去讨论,儒家倡导个人的社会担当,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从不否认个体的存在价值,相反对于个体的存在价值予以肯定。儒家是在对个人主体性予以认可的基础上,来探讨人的社会价值如何实现。因此,在儒家看来,一个人的社会价值能否实现,首先建立在个体道德层面的自我完善与提升,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修己已安人”。“修己”,就是儒家倡导的“内圣”,这种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是面向大众的,每个人只要能做到修身养性的功夫就可以内练圣人品质,都可以走向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可见,儒家是关注个人的社会主体性价值的,如孟子所说的“人人有贵于己者”,“贵己”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基础,但不是根本路径,个体真正地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在于其社会担当。儒家为每一个个体寻找到了一个人生的支点,指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这就要求个人必须走出狭隘自私的“独善其身”,应有一种家国情怀,自觉将个人利益和诉求融入社会整体中,要做一个有使命感、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北宋时期的理学大师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圣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其实就是儒家强调个体应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的集中诠释,这也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www.xing528.com)

(二)道家关注人的个性自由的价值取向

儒家重视个体与群体这两个维度,并将关注点放在了群体上。道家的自然主义价值观决定其与儒家有所不同,它的关注点主要在于个体。道家对自然的人文化持有批判态度,道家也关注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但是其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不是走向社会,或者是如同儒家一样主张“内圣而外王”。道家所理解的人,并非以群体的形式出现,而是表现为处于独立状态的自我。道家将个体从社会群体中独立出来,消除个人身上的社会性,再将人回归到自然人的层面,以提升个人的自我认同。道家在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张扬个体生命的主体性存在,以唤醒个体生命存在的主体意识,关注个人的个性自由。

道家也重视个体在道德层面的修养。儒家的个体道德修养就是个体自觉内化于社会道德,以社会道德规范个体行为。道家的个体道德修养,追求的是人的一种朴素本性的保持,这就要使个体从世俗社会中挣脱出来,保持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不以满足世俗的物欲为追求,不以物累,清心寡欲,与世无争,返璞归真,过一种逍遥自由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