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00年市级学校评估中的《苏州园林》案例:教学失败的反思

2000年市级学校评估中的《苏州园林》案例:教学失败的反思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0年市级学校评估,学校推出的优质课就有《苏州园林》。教学的一切应围绕突出学生这一主体,但自己的做法正相反。这是一个关于“失败”的公开课的例子。案例中,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了反思。在这堂公开课中,老师对讲授内容、方法和程序早已烂熟于心,可就是这样一节准备异常充分的授课,它却失败了。

2000年市级学校评估中的《苏州园林》案例:教学失败的反思

这是一堂校内公开课,是科组推出的第一堂课。我一向认为既然是公开课,应该表现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有成功把握的课文来上。《苏州园林》是老课文,大部分段落熟之能诵,课文的重点难点了然于心。不仅如此,《苏州园林》已经有现成的多媒体课件,不需要自己费很多时间进行准备,手段先进又省事省力。2000年市级学校评估,学校推出的优质课就有《苏州园林》。当时为确保《苏州园林》优质,自己进书店、跑图书馆收集翻阅大量图片、资料,并购买了夏世昌先生的专著《园林述要》,认真反复通读,摘录了近万字笔记。还在电脑老师的指导下制作成了课件,把图片、诗文、音乐融为一体,做到了声色俱佳,图文并茂。《苏州园林》不仅采用了先进的表达手段,而且在内容上做了大胆取舍。训练重点由“总说和分说,语言的多样性”转为“领略园林风光,探求园林艺术,培养学生欣赏园林艺术的能力”。课件内容以叶老的大处“讲究”和“角落注意”为基本框架,将课外与之相关的知识加以丰富。由于备课充分储备丰足,讲课时旁征博引挥洒自如,《苏州园林》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为了上好《苏州园林》自己又重温了《园林述要》,上网访问了《苏州园林》网站,下载了部分图片对课件进行充实,重新调整了教学环节与内容。例如,原来课件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填充阅读,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而今安排了两段课外阅读,一是《红楼梦》第四回描写大观园里假山堆叠的部分文字,二是《金瓶梅》第九十六回描写西门庆宅园衰败荒凉景象的一段文字,前者意在考查学生对园林欣赏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后者在培养学生保护园林的意识。

上课铃声未绝,我已站在讲台上,柔和的光线映照着熟悉的面庞。“同学们好”,“老师好”。随着《渔舟唱晚》乐曲声起,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巨幅留园组合图,同学们的目光被深深吸引住了,课堂快速安静下来,每只眼睛都溢出兴奋与期盼。这是本学期第一次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我自信接下来的时光是美妙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故宫博物院》,到紫禁城参观了皇家宫廷建筑,今天,请跟我一道走进苏州园林寻宝探胜。”屏幕上放映着一幅苏州园林特有的风景:叠山曲桥,游廊花墙,藤萝翠竹,幽径湖石,亭台楼阁,水榭池馆……鼠标善解人意,电脑又聪明又神奇,屏幕如西洋镜一样变幻莫测,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自己完全沉醉在奇妙的声画世界之中。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教室里出现了骚动声,我稍稍醒了醒神儿,不经意地望了望讲台下面,看到有三五学生交头接耳,大片的同学如霜打了的庄稼靠在椅背上无精打采。经验告诉我学生游离题外没有进到课中来。大事不妙!我赶紧调整思路,想把学生拉回到自己的思维轨道上来,但鼠标根本不听我的调遣,还依然我行我素,按照事先规划的“蓝图”,倒不如说是布下了“陷阱”,义无反顾地一步步地走下去,尽管已亮红灯。

自己看好的课为什么不受学生欢迎?学生预习不够吗?不是,预习是充分的。学生不仅预习了课文,还分成小组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为课堂交流做好了准备。是由于听课者众学生怯场?没有理由。问号在我脑海里闪现消失,消失又闪现。失败的原因究竟在哪里?经历思维痛苦的寻求后,自己豁然开朗: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和理念。(www.xing528.com)

新的课程标准一再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一切应围绕突出学生这一主体,但自己的做法正相反。选择课题的指导思想不正确导致师生定位发生了颠覆。观念产生方法。不正确的观念指导下产生了一系列的错误实践。鼠标贯穿的是自己的意志,电脑呈现的是自己的创意,没有把学生当作有感情有需求的人,而是当作了“鸭子”“器皿”,整堂课学生被鼠标牵着走,学习主体变成了看客。与之相联系,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忽略了“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学科特点,最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成了一句空话。

成败就在一念间。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学习观,忠实贯彻课程标准全新的思想和理念并非一朝一夕的工夫,旧的教学观根深蒂固,教学中稍不留神,就会重蹈覆辙。穿着新鞋走老路,要提防要警惕啊!

这是一个关于“失败”的公开课的例子。案例中,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了反思。在这堂公开课中,老师对讲授内容、方法和程序早已烂熟于心,可就是这样一节准备异常充分的授课,它却失败了。老师通过对自己的深入反思,找到了相关原因,认为是自己的教学观有问题:教学没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其实,这些问题可以进一步提炼为教师太过于执着自己的计划,没有与现场形成“共鸣”,这正是缺乏教学机制的表现。当老师通过反思认识到这些问题后,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他一定会追求教学与现场的相互契合,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表现出应有的活力。换言之,每位教师都需要在课堂上展现出临场的机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