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苏州园林》阅读案例设计

初中《苏州园林》阅读案例设计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为教读课文。《苏州园林》全文是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分说部分是按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中国石拱桥》的第九段是按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初中《苏州园林》阅读案例设计

执教者:余跃英

一、阅读文本的确定

(一)“1+n”篇目

课内选文“1”。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为教读课文。

课外选文“n”。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选自2016年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梁衡的《晋祠》,选自2016年浙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孙世恺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选自1993年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通过梳理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学习有条理地说明建筑群,达成单元目标。

选文都是介绍建筑群的,都是按照由总到分,由总体概说到具体分说的顺序来安排行文思路,有条有理地说明建筑群的。

(二)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是“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在学习《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课文时,学生已基本能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也能通过概念的使用和限定性词语的品味来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但是当要求学生“借鉴本文,先总说再分说,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座公园或建筑”时,完成效果很不理想,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明显有欠缺,需要进一步加以指导和巩固练习。

为此,本课将学习目标定为:学习有条理地说明建筑群。

二、学习单的设计

通过《苏州园林》的学习,了解说明文写法上的特点,能围绕说明对象的基本特征,有条有理地说明。阅读《故宫博物院》《晋祠》《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文章,学习有条理地说明建筑群。

任务一: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快速浏览文章,填写相关内容

1.阅读《晋祠》,完成填空。

晋祠的总体特征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浑然一体。晋祠自然风景的美,在___________,在__________,在___________;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按照__________的逻辑顺序进行介绍,运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生动有趣。

2.阅读《故宫博物院》,填写①~⑥所代表的建筑物的名称。

3.阅读《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完成参观路线图

往西走,踏上( )——迎面( )——迈进( )——穿过( )——到了( )——再由这个枢纽部分朝西直入( )——往北通( )——向南穿过( )是( )——穿过( )——到了( )。

任务二:再次浏览三篇文章,边读边画出中心句。思考:中心句通常在什么位置出现?

任务三:请选择一篇文章,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并说说你的依据

我选___________,我认为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我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贴士: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等。把握这些语言标志,可顺利地理清说明顺序。有时一篇文章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方式糅合起来,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

1.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例:古—今,春—冬,早—晚,开始—结束等,《中国石拱桥》就用了从古到今的顺序。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例: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等。

3.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说明,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局部,概括—具体,主要—次要,一般—特殊。《苏州园林》全文是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分说部分是按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中国石拱桥》的第九段是按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三、课堂活动展示

活动一:有条理地说出建筑群特点

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该建筑群的整体特征?具体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说明的?

示例:《苏州园林》是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介绍,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进行具体说明。

测评要点:

《故宫博物院》先概括说明故宫位置、历史和总的建筑特点。故宫的特点是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文章的主体部分把故宫分成“前朝”和“内廷”两部分,依次介绍。“前朝”总写三大殿的特点,然后再分写。写“内廷”时先写“后三宫”,再写东西六宫和御花园。写东西六宫时,也是先概括介绍,再分开说明。最后从景山鸟瞰故宫,再次点明故宫的整体特点。(www.xing528.com)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抓住了人民大会堂的特征——宏大的规模、雄伟的气势,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特点,主要从万人大礼堂、宴会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三个主要部分展开说明。

《晋祠》首先介绍了晋祠的地理位置,并总说晋祠的特点: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说明事物,理应如此。中间的十个自然段分别对历史文物和自然风景做具体的说明,自然风景部分又分别从山、树、水三方面展开介绍。

2.探究:为什么这几位作家都青睐总分式结构,用先整体概括再具体分说的写法来介绍建筑群?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总分式结构的好处: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抓住特征,中心明确。

活动二:小组交流,找出文章各段的中心句

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或总说部分,点出全文的总领句即总说句,也就是中心句。中心句概括地表述事物的特点,它或者概括事物的一个特点,或者分层次地概述事物的若干特点;接下来所写的段落紧扣中心句,对应展开。

小结:一个中心,几个基本点,句、段对应,逐次展开。

活动三:小组交流选文的说明顺序,并阐述理由

1.读《故宫博物院》和《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画出参观路线图。

测评要点:

《故宫博物院》《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主要是以空间顺序为主,分说部分按由主要到次要,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展开。

以《故宫博物院》为例,画参观路线图,着眼点要放在文章中的某些方位词或表示行踪的词语上,可以用笔圈画出各处景点,再通过说明语言确定具体方位。交代行踪的词有:“从……往里……”“沿着……穿过……到……”“走进……”“进了……就到……”“从……出……就到……”方位词语有:“北面”“中心”“中轴线上”“后面”“往北”……通过这些词就可以绘制出参观路线图了。

2.《晋祠》为什么先写自然风景再写历史文化?

测评要点:

《晋祠》由浅入深,先写人们容易感受的自然美,再介绍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物美,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

小结:说明顺序的安排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服务。有时一篇文章不是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方式糅合起来,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

口诀:总分结构很巧妙,段首中心句很重要,说明顺序安排好,详略主次要恰当。

四、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相对系统的说明文单元。从说明对象来看,课文都是事物说明文,到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生会学习事理说明文,这样的编排是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实际的。

说明文到底教什么?

学习一篇说明文,就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语言……但这样一来,说明文的学习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学生在本单元前两篇经典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的学习中,对说明文基本的文体知识已有较充分的把握和训练,如果再按部就班地按照相关套路学习其他说明文,难免有些枯乏,教学很可能滑向简浅的重复和浪费。

要求学生“借鉴本文,先总说再分说,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座公园或建筑”时,学生对相对复杂的建筑群的介绍非常混乱。本节课设计时,把一组文章作为阅读训练文章,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要词语、句子,尤其是通过对一些关键性词句的理解,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学习有条理地说明建筑群。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有条理地说明建筑群的一般方法。通过设置问题,分配任务,学生讨论交流,把从各篇范文所得到的点滴理论汇集梳理成一个系统,化零为整,最终形成以下四个共识:总分结构很巧妙,段首中心句很重要,说明顺序安排好,详略主次要恰当。

课堂学习后基本完成预期目标。在后来的写作训练中,学生习作水平提升显著,能较好运用所学的方法介绍相对复杂的建筑群,学会从总说到分说,由整体概括到局部介绍,用段首中心句等方法使文章层次清晰,表述明确,有条有理,证明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余映潮老师说过:“说明文的教学研究奥妙无穷。”教师必须掌握学科教学知识,从教师的业务水平来讲,拥有的学科教学知识越多,知识背景越厚实,教学才越有底气。

研读了大量余映潮老师教学说明文的课例,本节课中教给学生的几种方法都很适用,且还可以更深入,更细化。比如引导学生分析说明文的文中层次、段中层次、句中层次,再如逻辑顺序到底是怎样的顺序,细化的理解要深入到“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果溯因”“由实到虚”“由一个到一类”“由使用到原理”“由现象至本质”等方面,甚至还应引领学生推敲为什么这样安排,作者如何层层展开等。

说明文是非常讲究思维严密性的文体,学生感受到了条理性,但离更深层次的严密性还相去甚远,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内资源训练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说明文内在的严密性,感受到它结构的精致与手法的巧妙,真正领略它独特的文本魅力。

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抽象的理论知识光靠讲解讨论,没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形象的内容,还需要借助其他手段加以改进。

展望以后的课堂:一是注意在课文研读之中提炼、发现阅读的训练要点或写作可以借鉴的规律,要在说明文课文的研读之中定义课文的表达特点;二是教学设计要考虑板块切分,分层推进,做到教学思路清晰,活动过程清楚,教学设计要安排主问引领,形成活动,做到创新提问设计,安排研讨话题。

可在教学手段层面上进行提升。未来课堂将突破时空限制,与大自然连通。将大自然变为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蓝天土地都可以成为教科书,山木草石都可以成为学习素材。比如要介绍公园,不妨带学生到某个公园实地参观,由此获得的实际感受和经验,应该比课堂上教师的理论灌输更有效。还可借助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利用虚拟空间,让学生真正走进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学生在教室里学习建筑知识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实现对现实中建筑的观察,甚至与建筑学专家进行远程“面对面”的咨询。

在学校教育与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结,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建构世界和探索自我的鲜活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