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身份盗窃的危害与防控

身份盗窃的危害与防控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常见的类型为金融身份盗窃,是指有人希望以他人的名义获得经济利益,其中包括获得信贷、贷款、商品和服务。从那时起,英国和美国就已对身份盗窃行为进行了规定。在美国,身份盗窃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安全问题。美国非营利组织身份盗窃求助中心介绍,2012年,大约有1500万美国人的身份被盗。201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有6000万美国人的身份被非法获得。美国2013年的电影《身份窃贼》就描述了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普遍的身份盗窃现象。

身份盗窃的危害与防控

关联词:生物识别、生物支付、欺诈检测、身份验证

身份盗窃是指故意使用他人的身份,通常作为获取财务利益或以他人的名义获得信贷或其他利益的一种方法,并可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当某人未经他人许可使用他人的个人识别信息(例如姓名、身份证件号码或信用卡卡号)进行欺诈或其他犯罪时,就会发生身份盗窃。最常见的类型为金融身份盗窃(Financial Identity Theft),是指有人希望以他人的名义获得经济利益,其中包括获得信贷、贷款、商品和服务。

身份盗窃一词是在1964年被提出的。从那时起,英国和美国就已对身份盗窃行为进行了规定。被盗窃的个人身份信息通常包括姓名、出生日期、社会保险号、驾照号码、银行账户或信用卡卡号、PIN码、电子签名、指纹、密码或任何其他可用于访问个人财务资源的信息。

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所做的一份报告,确定数据泄露与身份盗窃之间的联系非常具有挑战性,这主要是因为身份盗窃的受害者通常不知道如何获取其个人信息,并且个人受害者并非总能检测到身份盗窃。(www.xing528.com)

在美国,身份盗窃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安全问题。美国非营利组织身份盗窃求助中心(Identity Theft Assistance Center,ITAC)介绍,2012年,大约有1500万美国人的身份被盗。201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有6000万美国人的身份被非法获得。

互联网经济时代,身份盗窃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全球个人征信机构和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往往提供防止消费者身份盗窃的互联网服务,将技术手段(大数据分析技术)和金融手段结合(和保险公司合作)。

美国2013年的电影《身份窃贼》(Identity Thief)就描述了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普遍的身份盗窃现象。该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客户代理,偶然发现自己越来越穷,存款急剧流失。当警察找上门来的时候,他还不明就里,当他从警察那里得知自己的信用卡被盗刷后才恍然大悟,信用卡被盗刷也直接导致他的信用分数爆低。这对于从事金融行业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老板打算炒掉他。而一个大家庭正需要他的工资来维持生计,工作、名誉也不保,身份盗窃使主人公陷入空前的困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