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琳古街:闽东茶业历史见证

白琳古街:闽东茶业历史见证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白琳,跟茶有关的老建筑仍不少。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是茶叶集散地之故,白琳镇上茶馆一度多达36 家。民谣里“白琳茶馆盖路边”、“白琳茶街生产忙,家家户户去拣茶”的句子,指的大概就是白琳古街,以及它东面一两公里之外的康山村,曾是近百年前闽东茶业贸易流通的中心。一条白琳古街,几乎就是大半部近代闽东茶业史。白琳示范茶厂后来停办,被古街上实力雄厚的茶商吴世和收购。

白琳古街:闽东茶业历史见证

文/叶晓萍

如今,一百年前繁华的茶行、渡头已不复存在,但在原址上建起来的仍有不少是茶企、加工工厂,这片土地的功能并没有完全改变。

入夜后的玉琳古街一片寂静,当年的繁华只能凭想象了

如果从西线沿974 县道进入白琳镇,予人最强烈印象的,是粉尘弥漫、加长货车呼啸而过、起重叉车路边作业的场景。二十多年来,大嶂山玄武岩开采逐渐成为白琳经济支柱。

难以想象,在过去几百年,茶叶曾是白琳蜚声中外的一张名片:1683 年就出口茶叶,19 世纪中后期更因茶业兴盛著称。据1897 年《福鼎县乡土志·户口》:二十年前,茶商糜集白琳,肩摩毂击,居然一大市镇。

在白琳,跟茶有关的老建筑仍不少。单是南北走向的公路,就不时与荒山蔓草中的古官道相望并行,而古官道的沿线,往往就有茶亭。比如白琳寨隧道附近山坡上的白琳寨茶亭,翠郊村的鸬鹚茶亭,这些茶亭往往是一间双向敞开的无门房屋,除了供过路人歇脚、躲避日晒雨淋,还供应茶水。至于茶亭修建和雇人烧水的费用,则由当地望族或个人捐助出资。

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是茶叶集散地之故,白琳镇上茶馆一度多达36 家。这些今天应称为“茶厂”的茶馆,不少是茶叶采办、生产加工、销售、资金回笼一手包办,其中外销既有由洋行代理,也有直销外国的,已很接近“全产业链”概念。

民谣里“白琳茶馆盖路边”、“白琳茶街生产忙,家家户户去拣茶”的句子,指的大概就是白琳古街,以及它东面一两公里之外的康山村,曾是近百年前闽东茶业贸易流通的中心。它们就好比是点头镇“闽浙边贸茶花交易市场”的清末民国版。(www.xing528.com)

蜿蜒1.2公里的玉琳古街,一溜紧凑的两层建筑,类似广东骑楼,门前均留有廊檐,供行人避雨歇脚、摆放货物用。如今几乎俱为民居:中老年人闲坐门前,路边上放着几个小竹匾,施施然晒着中草药,除了邻里间串门,就是一片静谧。

一条白琳古街,几乎就是大半部近代闽东茶业史。长街东西走向,主干道分五段,东起最高的是统坪顶,然后依次是门头、大马路、中街,末端分岔成下街尾、浦尾。

在统坪顶,1939年曾设白琳示范茶厂,当时茶叶归国民党官厅统制,福建建设厅力邀著名茶商梅伯珍任总经理兼副厂长。白琳示范茶厂后来停办,被古街上实力雄厚的茶商吴世和收购。

双春隆茶馆以强大的资本著称,位于玉琳古街中段的“大马路”,前身就是蔡氏上茶馆。蔡氏上茶馆曾因土匪烧抢而毁,后被吴收购重建。茶馆原来依蔡家大宅“上蔡厝”而建,隔着大马路,对门就是建造更早更精致的“下蔡厝”,主人们都出自“(白琳镇)瓜园(村)蔡氏”头房,在乾隆初年迁入玉琳古街。瓜园蔡氏头房的另一分支后裔蔡维侧,19 世纪末也在白琳集镇东南一公里的康山王渡头,经营有祥丰茶馆,该茶馆后来培养的伙计,有不少在建国后成为白琳茶叶初制厂的制茶技师。

如今,这些一百年前繁华的茶行、渡头已不复存在,但在原址上建起来的仍有不少是茶企、加工工厂,这片土地的功能并没有完全改变。

玉琳老街上,踩缝纫机的阿婆,打棉被的大叔,正在制作炸鱼的老板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