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透过民歌瞥宁夏,见证历史

透过民歌瞥宁夏,见证历史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透过一首民歌瞥宁夏李玮民歌是历史的见证、社会的缩影、生活的结晶、人民的心声。最为著名,解放后此歌曾传遍全国,《打宁夏调》也因此广为人知。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宁夏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首选这首广为人知的曲调填词改编成《歌唱宁夏川》的女声合唱,作为重点演唱录音传唱。

透过民歌瞥宁夏,见证历史

透过一首民歌瞥宁夏

李 玮

民歌是历史的见证、社会的缩影、生活的结晶、人民的心声。它常能直接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山川形胜与民风民俗,也能体察当地人民大众的精神风貌与希望憧憬,特别是一些以叙事性见长的小曲,它的曲调古朴简练,流畅上口,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色彩,而且已约定俗成为较为定型的令调曲牌,长期以一曲多用、辗转填词的方式在民间广泛传唱。

宁夏和全国各地一样,这类叙事性小曲很多,比如《四季》《五更》《十二个月》《十看郎》《采花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打宁夏调》,它原为宋元“北曲”中的一种曲牌,曲名叫《珍珠倒卷帘》,因原词顺唱十二月后再倒回来由十二月唱到正月,故以“倒卷”命名。历代用此曲牌填词演唱的民歌多不胜数,民国以来更为常见。清代有人用此曲填词编写过《刘锦堂打宁夏》,民国时又有《马仲英打宁夏》《孙殿英打宁夏》等填词民歌,以《打宁夏调》作调名的历史叙事歌,在宁夏及西北一带已成为老少皆知、人人会唱的经典民歌。

20世纪30~40年代,《打宁夏调》也反复填写过许多新词,其中以土地革命时,陕甘宁边区老革命根据地编写的歌颂陕北红军领袖刘志丹的歌“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最为著名,解放后此歌曾传遍全国,《打宁夏调》也因此广为人知。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宁夏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首选这首广为人知的曲调填词改编成《歌唱宁夏川》的女声合唱,作为重点演唱录音传唱。改革开放以来,这首曲调又经刘炽等作曲家填词改编成齐唱、重唱、混声合唱等各种演唱形式,使这首传统调子以全新的面貌,在新时期的歌坛艺苑中崭露头角。

民歌曲调一般虽较单纯简洁,但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给用各种方法演绎诠释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现代演艺场合经常演唱的许多经典名曲,都是用中外民歌加工改编而成的。仅我国近现代陆续涌现的民歌金曲,如广西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赶墟归来阿哩哩》、青海的《花儿与少年》、云南的《阿瓦人民唱新歌》、内蒙古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山西的《走西口》、陕西的《三十里铺》《兰花花》、云南的《猜调》、贵州的《康定情歌》、江苏的《茉莉花》、湖南的《浏阳河》、湖北的《妹妹要过河》以及西部民歌大师王洛宾用新疆民歌整理改编的《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阿拉木汗》《青春舞曲》等都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民歌金曲。相信《打宁夏调》这首很有基础的传统民歌,用现代手法及科技手段,再加以演绎包装之后,一定会以全新的姿态,加入民歌金曲的行列。

《打宁夏调》在一个多世纪的古调新唱中,在原曲调基础上已有了较多的发展变化。在词格上已打破了“十二个月”的套子,用山川地貌、风俗民情作背景,来陈述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更显得贴切自然,深为当地人所喜闻乐见,也为外地人了解宁夏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音乐方面,因歌曲内容的需要,在保持西北地区流传最广的古燕乐七声音阶特征的基础上,派生出两种风味不同的曲调,一种说唱性较强,旋律流畅,节奏规整,便于叙事,其基本形态为:

宁夏川(来幺)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山,年种年收的水浇田,受苦人还是没有吃穿,人人受可怜。

另一种是以抒情性见长的调子,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匀称舒展,其基本形态为:

宁夏川(呀)平展展,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沙枣子花开香千里(呀),稻香鱼肥瓜(呀)瓜果甜。塞上江南美(呀)名传。

民歌十唱九不同,尤其是小调类民歌,由于它旋律通俗流畅,结构单纯规整,具有一般民间音乐密切结合人民生活和地方语言、便于交流传播等特点。所以一些流畅动听的古代民歌曲调,一传十、十传百,不翼而飞、无胫而走,从古至今,在反复填词中发展演变,从同一母体派生出多种大同小异的曲调,有的已很难追根溯源了。这类小调各省都有,如《茉莉花》《孟姜女》《九连环》《倒卷帘》《十对花》等,在流变过程中,逐渐入乡随俗,在内容风格上各有特色,已成为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正像由《珍珠倒卷帘》这首宋元“北曲”曲牌,衍化而成的《打宁夏调》及其派生的许多大同小异的各有新名的曲调一样,我们只能从其语言内容、风味、特征等方面,去判断它的源流属性和地域特点。

民歌小调能够世代流传的原因,除了它的审美性、娱乐性和可塑性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用性特点,一首单纯规整、流畅动听的曲调,可以迅速反映现实,根据需要依谱填入各种内容的新歌词。近来西部大开发成了热门话题,国内外来宁夏考察旅游的骤然剧增,有心人又用《打宁夏调》填写了新词:

“宁夏的川,富江南,

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www.xing528.com)

年种年收水浇田,

稻香鱼肥瓜果甜……”

新词首先叙述宁夏的山川地貌、自然风光,唱出宁夏是我国开发较早的黄河灌区,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归有名”等美称的鱼米之乡。

丝绸之路东西贯,

留下名胜古今传。

古塔左右卫古城,

西夏王陵枕贺兰。

青铜禹跷塔群古,

北魏佛窟在须弥山……”

接着将宁夏的文化遗址、名胜古迹重点作介绍,为旅游者访古览胜绘制了一幅简明的导游图。宁夏古丝绸之路自汉代开通至今,仍是内地至新疆的通途,东、南、西三面北行的铁路、公路大都穿宁夏而过,为旅游者提供了方便。宁夏可供旅游者选择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址很多,如远古时代水洞沟遗址,贺兰山岩画,穆天子西巡至泾水之源,曾称其为西王母瑶池的现泾源县老龙潭,中国最早由秦惠文王修筑的战国长城及汉至明代修筑的几道长城和烽火台的遗址,北魏始开凿的中国最古的三大石窟之一的须弥山石窟,大禹治水时在黄河青铜峡经过的禹王洞和西夏时为镇河修筑的一百零八塔,唐代修建的承天寺及承天寺塔(今银川西塔),北齐时大夏国君赫连勃勃修建的赫宝塔(今银川北塔),与宋王朝对峙百余年的西夏国都城兴庆府(今银川市)及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等等,都是值得一游的地方。

歌词接着还介绍了可供游览休憩的世界治沙样板——沙坡头,介绍了被誉为塞上明珠、世界奇观的沙湖游乐园,以及以“出卖荒凉和古朴”起家、发展成为中外影片选作景地的西夏影视城、水洞沟驿站和古战场。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在封山育林、退耕还收、养殖种植等方面的新景观,如六盘山林区和毛主席题诗碑,西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人督导变荒山为林丰草茂的新园林,扬黄灌溉,变沙原荒滩为良田林区的同心、盐池新灌区。沙湖度假村、黄河乐园、鸟岛、万亩葡萄园、万亩蔬菜花木种植园等,展现了宁夏回汉人民,决心在西部大开发中领先一步,外引内蓄,大搞综合治理,开发开创新科技,发展现代化农牧养殖业的成果和雄心壮志。

唱出来的总比说出来的动听感人,像《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首旅游歌,从你登上赴海南省旅程起,一直全程陪伴着你,让你在动人的歌声中领略赏心悦目的南园风光美景。宁夏的旅游歌太少了,需要用《打宁夏调》这类好曲好调,演绎创编出更多更好的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流畅动听的歌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