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3.截搭题:文言津逮和白话的应用效果

3.截搭题:文言津逮和白话的应用效果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搭题又分为许多种,如前所列。出截搭题,最初是为避免题目雷同,杜绝士子抄袭前人成文,又可以测试出士子对“四书”的掌握程度及文思的机巧。清人林畅园就说过:“今人作截搭题,但讲钓渡挽机局耳。”清朝初年,湖北某郡有一年届七十的白发童生,自诩有真才实学,“功夫做到极尽处”,考官遂出一截搭题令破,题目为“大学之道、天命之谓性、学而时习之、孟子见梁惠王”。

3.截搭题:文言津逮和白话的应用效果

这是八股文题中最没有道理,也是最难作的一类。截搭题又分为许多种,如前所列。它是从不同句或节、章甚而不同的书中截取一些语句,合在一起而成。出截搭题,最初是为避免题目雷同,杜绝士子抄袭前人成文,又可以测试出士子对“四书”的掌握程度及文思的机巧。所以开始还要求“意义联属、血脉贯通”,如将“孔子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与“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均见《论语·乡党》)两章中“恂恂如也”“侃侃如也”截搭一处,语意相关,都是讲孔子与人接语的,这属于“有情搭”一类。这样的题不至让人无话可说,大致还能作。后来越出越离格,出现“无情搭”,把文理不通、毫不相关的两句生拉硬扯,凑在一起,简直形同儿戏一般。清茹棻编的《吟花课艺》中专门收录了一些截搭题,如“色难(《论语·为政》),才难(《论语·泰伯》)”,“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夫子莞尔而笑(《论语·阳货》)”,“必有明衣(《论语·乡党》),必有寝衣(同上)”等,均是从不同章节中截出,力求对仗工整,而语意却毫无关联。士子若不把“四书”读得烂熟,就会连题目也闹不懂。

截搭题难作,因此前人总结出许多技巧。卢前《八股文小史》专门谈到截搭题的技法要领,抄录如下:

截搭题为小试特殊文格,破承小讲,宜将上下两截贯穿融合。其讲下不曰领题而曰“钓下”。应从上截之上文,串列小截之末。笔要灵敏,收处仍落到上截,此为钓下之定法。两提比谓之“还上”,此两比专作上截之文。提比下不曰出题而曰“渡下”。应从题之上截渡到下截。钓下要短而灵,渡下则长而缓。但均要联合有情,惟与书理不相背谬耳。渡下之两比谓之“还下”。专作下截之文,但还上两比能于关合下截,还下两比中能于关合上截为尤佳。还下两比之下不曰落下而曰“挽上”,又要从下截挽到上截,然后再落到下文,此其法也。

不过,题目不通,却能用钓、渡、挽之类的“技巧”化不通为通顺,化腐朽为神奇,则所谓“技巧”云者,就只能是机巧与诡辩的结合。清人林畅园就说过:“今人作截搭题,但讲钓渡挽机局耳。”作者所显示的“才华”,又何关乎修齐治平?

从下面的几则故事里,可以更清楚地看出那些八股高手娴熟的技巧与非凡的“才华”(均见于梁氏《制义丛话》)。

先说两个有关破题的。清朝初年,湖北某郡有一年届七十的白发童生,自诩有真才实学,“功夫做到极尽处”,考官遂出一截搭题令破,题目为“大学之道、天命之谓性、学而时习之、孟子见梁惠王”。这四句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首句,意义没有任何联系。考官本想以此压一压老童的傲气,但这位老童果真了得,竟出口成章,应声答道:

道本乎天(破《大学》 《中庸》首句),家修(破《论语》首句。修:学习)而庭献(破《孟子》首句。庭:朝廷)焉。

把本无关联的几句极圆融地扯在一起,主考不得不点头称许。

这是圆通的例子。也有不通的。一士子作“三十而立”(《论语·为政》)题,破云:

两当十五之年,有椅子板凳而不坐也。读来令人捧腹。

再说两个讲究钓渡挽的。明代有士子作“王如好色”(《孟子·梁惠王下》)搭至“有托其妻子于其友”(同上)题,也是互不搭界的两句。且看这位高手的功夫。其渡下云:(www.xing528.com)

夫王之好色不与王之臣同之而与百姓同之者,以王之臣自有妻子故也。

其挽上云:

夫王之臣不托其妻子于王而托于其友者,以王好色故也。

又有作“以杖叩其胫”(《论语·宪问》)搭至“阙党童子”(同上)题的。上一节讲的是孔子和他的一位名叫原壤的老友半真半假地开玩笑,说他“幼而不逊悌,长而无述,老而不死是为贼”,边说边用拐杖敲打原壤的腿。下节讲的是一群童子行为越礼,孔子表示了自己的不满。两节本不相干,但八股高手自有办法。请看这位的中段渡势:

一杖而原壤痛,再杖而原壤仆,三杖而原壤死矣。三魂渺渺,七魂沉沉,一阵清风,化为阙党童子。

有如此技巧,恐怕什么文题也难不倒吧。

从前,有人仿照八股的形式作两大股文字,讽刺八股的空洞无物,其文曰:

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实中怀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来,已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维,曷勿考载记而诵诗书之典要?

元后即帝王之天子,苍生乃百姓之黎元,庶矣哉,亿兆民中,已非一人矣。思入时而用世,曷弗瞻黼坐而登廊庙之朝廷?

话虽不免夸张,但实际上,这也就是八股文的底里。僵化、腐朽、空洞的思想内容,严密、繁杂、苛刻的技法功令,文理不通的题目,再加上愚蒙的考官,使八股文变成八道绳索,束缚着无数读书人的手脚。而这一切,又都打着一个冠冕堂皇的旗号,是“代圣贤立言”!明清数百年间,国家以此选才,士子以此进身,科举的腐败之极于此可见一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