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字方面:张中行全集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和闲话八股文

文字方面:张中行全集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和闲话八股文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刻板印刷术流行以后,诗文刻板以前,稿或经过改动,或经过传抄,或者同一内容而不只一种版本,文字也免不了彼此不同。例,两种说法差别更大了,甚至牵涉到孔子同《易经》和易传究竟有无关系的问题;可惜文献不足,我们难于确知当时的实况,也就只好承认两种说法都通了。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亲往。(同上)例,“奇状”与“奇壮”比较,“壮”显然是误字。

文字方面:张中行全集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和闲话八股文

五代以前,典籍都是靠辗转抄录流传下来的,流传的路径不同,字句就难得尽同,有的差得少,有的差得很多。刻板印刷术流行以后,诗文刻板以前,稿或经过改动,或经过传抄,或者同一内容而不只一种版本,文字也免不了彼此不同。我们讲读的时候,遇见这种情况怎么办?针对不同的情况,大致有三种办法。

先说第一种情况,是两种说法都通,不能明显地分别高下。例如: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韩愈师说》)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类也,位卑则足羞,官大则近谀。

(同上)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归有光《项脊轩志》)

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同上)

(3)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同上)

例(1),“相似”和“相类”,意思完全相同;“官盛”和“官大”,意思也无别,有人会说,还是“官盛”对,因为这是引用《礼记·中庸》“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但是有人也许反驳,你怎么知道这是引用?韩愈是未必喜欢引用的。总之,两种说法难分高下。例(2),“借书”和“积书”意义不同,“借书”强调自己贫苦而好学,“积书”强调自己勤慎好学,究竟作者是想强调什么呢?我们自然无法知道,所以只能承认两种说法都通。例(3),两种说法差别更大了,甚至牵涉到孔子同《易经》和易传究竟有无关系的问题;可惜文献不足,我们难于确知当时的实况,也就只好承认两种说法都通了。

像以上这种情况,我们讲读时可以任选一种;当然,能够知道另外还有什么说法就更好。

第二种情况是两种说法都说得过去,可是其中一种显然好一些或好得多。例如:

(4)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巡传》。

(同上)

(5)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www.xing528.com)

.道.,富而好礼者也。”

(同上)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

(同上)

例(4),“元和二年”是这篇文章的开头,上文没有提到“张巡”,忽然出现“巡传”,谁能知道“巡”是指“张巡”呢?文章显然不宜这样写。例(5),“贫而乐”,用颜回“不改其乐”的意思自然也通,不过意义远没有“乐道”深(不是无所为而乐,而是对大道有爱好),并且“贫而乐道”与“富而好礼”对举,文从字顺,读起来也好得多。例(6),陶澍《陶靖节集》注引苏东坡的话说:“陶公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俗本作望,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山,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见南山者,本是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这分析得很对,“见”比“望”确是好得多。

像以上这种情况,讲读时遇见,要辨明是非,分别好坏,选取一种而放弃另一种。这虽然是个麻烦的工作,可是有好处,能够锻炼思路,提高理解文言的能力。

第三种情况是两种说法一对一错。例如:

(7)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柳宗元《钴img潭西小丘记》)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壮者,殆不可数。

(同上)

(8)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陶渊明《桃花源记》)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亲往。未果,寻病终。

(同上)

(9)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同上)

例(7),“奇状”与“奇壮”比较,“壮”显然是误字。例(8),“规往”与“亲往”比较,看下文,可以知道“亲往”是错的,因为既已“亲往”,就不会有“未果”的事,“规往”是计划前往,想前往,可是天不遂人愿,竟没有去成,不久病死了,正是合情合理。例(9),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六说得很对:“按寡贫二字,传写互易。此本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以财言,不均亦以财言,不均则不如无财矣,故不患贫而患不均也。寡以人言,不安亦以人言,不安则不如无人矣,故不患寡而患不安也。”(按本文中也有“均无贫”的话)据此,可知传本“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说法是错的。

像以上这种情况,讲读时遇见,更要辨明是非,放弃错误的而选取正确的。同以上第二种情况一样,这种辨是非、定取舍的麻烦可以锻炼思路,所以并非不值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