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体人之道:玩转社团课程化实践

媒体人之道:玩转社团课程化实践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控江人》报社的第一学期,其实就有很多东西开始慢慢积淀。《控江人》报社,大概可以排得进我们学校最冷门的星级社团前五名了。只是伤心的是,校长竟然都不知道我们学校有校报、有控江人报社这回事儿——只因我们上一学年就出了一期校报——与人手少、学业忙有关。我又是因为什么而来《控江人》报社的呢?我们愿意带着人文情怀来做媒体人。

媒体人之道:玩转社团课程化实践

控江人报社社员 王安妮

一直想写点什么:关于我们的《控江人》报社,关于我们这群非专业记者,关于我们的不靠谱编辑部。进《控江人》报社的第一学期,其实就有很多东西开始慢慢积淀。到了这学期,自己做了社长,想着把自己心里的这点东西白纸黑字地写下来,也算是给自己的一个总结。

《控江人》报社,大概可以排得进我们学校最冷门的星级社团前五名了。举个形象生动的例子,在我是新社员时,起初有6位同行者;过了两个礼拜,就剩下3个了;到了学期末,更是妙哉,就剩2人了——我和我的副社长。相比其他社在阶梯教室或者大教室搞活动,我们社的活动场所在B304,就是在某位老师的办公室圈了块小地儿给我们。一张椭圆议事桌,一圈凳子,寥寥数人围坐。只是伤心的是,校长竟然都不知道我们学校有校报、有控江人报社这回事儿——只因我们上一学年就出了一期校报——与人手少、学业忙有关。这一学期,我们总算迎来了八位新社员,皆是小高一们,倒也让我生出些许后继有人之感。

第一次活动中,新社员们互相交流自己来报社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家长建议,有的是以后想当记者,有的则是被我们的招新宣传吸引。这倒让我想起了当初刚进社的自己。我又是因为什么而来《控江人》报社的呢?犹记得当时的指导老师是娄斐,当时报社排在发下来的社团目录的第二个。这大概是个高大上的社团吧,当时我这样想。抱着进社镀金的想法,夹杂着一丝少得可怜的对于报社的兴趣,我就来了报社。可以说,第一次活动完之后我是失望的,这与我心目中的《控江人》报社相差甚远:没有想象中的快节奏,通讯稿满天飞,取而代之的是社长轻松舒缓的语调和指导老师递来的白开水。

此后的社团活动中,我才慢慢领悟到:我们做记者、做编辑,最重要的是将真实呈现给大家,是记录生活的点滴。或许在别人眼中,一份报纸的阅读量最为重要,但在我们社里,客观、真实,是不可动摇的基础。我们的报纸,哪怕是激起了你的一点思考,对我们来说,便是成功。不以任何新闻为卖点来提高阅读量,只是将事实白纸黑字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带着人文情怀,就如我们第一期人物专访,主角是刘聪,一个在地理方面靠自己啃书自己做题颇有造诣的学生。当初请到他,也不过是因为觉得他被太多人误解。我们只是想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通过我们与他交流后完成的专访稿来理解这个人。这样的初衷,虽然简单,可我们却都希望能够把这种人文情怀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图1 报纸问世前@控江人报社

图2 小小编辑部@控江人报社(www.xing528.com)

图3 汉文化节上@控江人报社

图4 最美书店行走@控江人报社

图5 教你@橡皮章社

图6 灵动地刻@橡皮章社

图7 大触作品@橡皮章社

未来的路其实还很长。在这个网络新媒体横生的年代,报社如何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虽然已经建立了微信公众号,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我还是固执地坚持并且希望报纸可以继续作为主力军,作为我们社的门面。我们愿意带着人文情怀来做媒体人。这就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