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空间道德认同的有效性受挑战

网络空间道德认同的有效性受挑战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德认同是指人与道德的同一性过程,其实质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价值关系。网络空间道德身份的虚拟性、道德价值的渗透性等特征,使得网络空间道德认同的有效性受到挑战。二是看道德规范认同是否被弱化。网络空间道德认同的有效性受到的挑战越多,其有效性就越欠缺,网络空间道德就越容易陷入失范境地。

网络空间道德认同的有效性受挑战

道德认同是指人与道德的同一性过程,其实质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价值关系。[8]有效的道德认同是实现道德转化过程和自觉践行道德的心理基础。网络空间道德身份的虚拟性、道德价值的渗透性等特征,使得网络空间道德认同的有效性受到挑战。判断网络空间道德认同的有效性是否受到挑战,一是看道德价值认同是否被弱化。道德价值认同是对道德思想观念内含的价值理念的认可与肯定,健康合理的道德体系必须体现多样化的价值需求,既能引领社会价值理想,又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西方国家打着技术中立的旗号,利用网络大肆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和道德价值渗透,网络空间中,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等错误思潮甚嚣尘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轮番洗脑,致使网民道德滑坡、精神缺失、价值观扭曲。二是看道德规范认同是否被弱化。道德规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准则,道德规范认同就是对规范人们行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准则的认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三部分,对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言行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私人领域进入了公共空间,公私领域的界限日益模糊甚至有消失的趋势;网络的普及性和超时空性,使网络生活和网络交际常态化,现实社会关系有所淡化,影响家庭成员的信任度,传统的家庭美德受到冲击。三是看道德身份认同是否被弱化。道德身份认同是道德主体在社会关系认知的基础上对自我道德角色的接受和所承担的责任、义务的认同,事实上,身份认同反映的是个体对社会道德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网络身份成为虚拟信息的产物,现实社会中相对稳定的、确定的道德身份被打破,网络身份亦真亦假,道德身份认同发生错位;身份与责任义务具有一致性,道德身份认同问题的复杂化,使得道德主体对自身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的认知混乱。网络空间道德认同的有效性受到的挑战越多,其有效性就越欠缺,网络空间道德就越容易陷入失范境地。(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