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保服务需求增加:病种结构发生变化

医保服务需求增加:病种结构发生变化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种结构与社会发展相关联,随着社会的进步,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比重逐渐下降,社会、心理因素、药品所致疾病比重呈上升趋势。此时,急性传染病死亡率居死亡率的首位。其次,人体内环境紊乱,引起心因性疾病。这些心理反应会导致生理变化从而诱发肿瘤、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心因性疾病。上述种种原因使病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医保服务需求增加:病种结构发生变化

病种结构与社会发展相关联,随着社会的进步,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比重逐渐下降,社会、心理因素、药品所致疾病比重呈上升趋势。

19世纪后,生物、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显微镜的问世,产生了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和有机化学等学科,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即疾病是由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所引起)。任何病都有生物学证据,即某一脏器或系统可检出组织形态上、生理上的变化,除局部病变外,其他部位无病。此时,急性传染病死亡率居死亡率的首位。

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病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生态环境失衡,造成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工业发展产生大量废气、废水;交通发达,机动车越来越多,其排放的废气骤增;高楼大厦越盖越密,使污浊的空气难以消散;城市人口增加带来垃圾废物倍增,如不能及时清运和处理,也会造成公害。其次,人体内环境紊乱,引起心因性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学习、工作负担在不断加重,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际交往频繁,这都会加重社会成员的心理负荷。有些人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就会精神紧张、食欲不振、睡不安稳,以至精力不足、自信心下降等。这些心理反应会导致生理变化从而诱发肿瘤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心因性疾病。

这就是说,在现代社会,除了生物体可以引致疾病外,更多的是由于外部环境给人体以恶性刺激,使人们产生心理变化。如果这种心理变化使大脑皮层失调,就会出现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导致心身疾病。生物医学模式就演变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www.xing528.com)

另外,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抗生素被广泛使用并不断更新换代,感染疾病容易被控制。但是临床上大剂量、多品种抗生素的使用,不仅没有减少疾病的发生,反而使医源、药源性疾病不断增加,神经毒性、肝、肾、造血功能损害时有发生。

上述种种原因使病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疾病谱的变化来看,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的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明显上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元凶。资料显示,慢性病致死的比重占到我国每年死亡总人口的85%,慢性病所占比重为日常医疗支出的70%左右。这些年来,我国也在加大慢性病的防控力度,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但由于有些地区经济落后、居民健康意识差等,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