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圩田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圩田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圩田的形态最直观地表现在其水利设施及其呈现的景观,如各级堤岸、闸、坝与圩内河渠等。大围“其修筑之法,面阔以一丈八尺为率,脚阔二丈八尺”。从现存圩田堤岸资料的筑岸标准来看,芙蓉圩的大围岸是整个太湖流域地区最高的。其中“无锡大围岸包小圩一百,武进大围岸包小圩二百”,小圩岸“宽不逾一公尺,高不过四公寸”,数量极多,不再一一列举。为了控制蓄泄、便于排灌,在大围上设置了外闸。可见其前后变化较大,清末有13洞。

圩田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圩田的形态最直观地表现在其水利设施及其呈现的景观,如各级堤岸、闸、坝与圩内河渠等。清初无锡县令吴兴祚曾经六次到芙蓉圩地区勘验灾情,这里可以借用他的描述:“圩形如碗,外高内低,内画纵横,抵水而止,岸如梯阶,渐下渐低。不满二尺之水,犹可露出界岸,如逾二尺,则一望汪洋,更遇外水涨入,胆破心惊,苍黎无救矣。”[83]《锡金识小录》亦记载:“此圩形如坦盆,四围稍隆起,中心极洼下。内四周作抵水岸,逐层而下,望之若楼梯然。雨至未满二尺,犹微露岸形,若水逾二尺,则各岸平沈汪洋一片矣。更若淫潦不止,外水冲入,则圩田居民胥为鱼鳖,故防守堤岸最为紧要。”[84]可见,芙蓉圩是一个四周高、中心低的典型的仰盂圩。由于“芙蓉湖乃一巨浸,地处极低,一逢淫潦,四水交集,浸成滔天地势”,因此围岸的作用非常重要,“全赖大围为保障”,大围的规模非常大,“延袤六十三里,隶阳邑者四十二里,隶锡邑者二十一里。东面以甘家闸为分界,南面以界江坝为分界”[85]

由于芙蓉圩分属武进(后分阳湖)、无锡两县,而且“在武邑者北而稍高,在锡境者南而愈下”,为防水利争端及划清行政界线,与一般圩田相比,芙蓉圩多出一道界岸作为两县分界,“界岸为圩心大堤,由甘家坝起,至里住坝,两岸夹河”。它将整个芙蓉圩分为两大部分,绵亘三千四百余丈,“南岸则锡邑人承管,北岸则阳邑人承管”。由此界岸高低区可以“划疆以守,不使邻国为壑”。这是最重要的两条堤岸,因此在修筑时作为重点,其规制非常严格。大围“其修筑之法,面阔以一丈八尺为率,脚阔二丈八尺”。为了加固围岸,同时加筑了子岸,“傍做子岸四尺,以帮圩岸脚下”[86],而界岸则“定以一丈二尺,亦加子岸四尺”,高均为六尺,堤岸高阔,相传界岸“五马可以并行”。从现存圩田堤岸资料的筑岸标准来看,芙蓉圩的大围岸是整个太湖流域地区最高的。

表7-2 历代圩岸堤式规格表

资料来源:郑肇经主编《太湖水利技术史》,农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138页。(www.xing528.com)

由于圩内地势不平,因此在大围、界岸之外,又有顺水、抵水等岸,它们作为分级控制线,修筑于高低田之间,以防高田水下泻低田。“抵水者,圩田高低不等,高处之水泄入低处,高处立涸,低处受灾。筑岸以御之,则不下灌。顺水者,平水之处,利在疏通,而两岸无防,势将蔓延。筑岸以夹之,则水不旁溢,等岸也。而抵水为尤重。”[87]万历三十年(1602)欧阳东风所修筑的主要就是这种堤岸,其规制“高一公尺二,宽二公尺余”。这些岸线连接起来,将全圩按地势高低分为头进、二进、三进和圩心等亚区,其基本目标是“高水不入于中,中水不入于下,下水不入于低”。其中“无锡大围岸包小圩一百,武进大围岸包小圩二百”,小圩岸“宽不逾一公尺,高不过四公寸”,数量极多,不再一一列举。

除了上述堤岸外,圩田还有闸、坝、洞等水利设施。芙蓉圩的外河水在江湖水位低落时,北流入江;雨多涨潮时,则会出现倒流现象。圩内河道由于地势西高东低,一般情况下西水东流,旱时内外河水相平,涨潮倒灌时,外水可以倒流入圩。为了控制蓄泄、便于排灌,在大围上设置了外闸。同时,由于“湖心与诸白荡俱隶东面各图,水面浩阔,戽之必牵连无效。设内闸以隔之,只戽田面之水,不戽诸荡白水,易奏厥功”,因此在分级堤岸上设有内闸。外闸共有4座:甘家闸、邱庄闸、双庙闸、梅思闸。内闸8座:西周闸、履祥闸、杨田闸、潘家闸、胡家闸、小梅思闸、张弛闸、中坝闸。“闸在大围者最为紧要,而内闸亦不可不谨。”[88]由于大围北面靠山,汛期山水与潮水汇合,水大势猛,所以北岸概不设闸,4座外闸均设在东、西、南三面,北面邻近江阴县界,仅设有几处涵洞。

洞有两种,一是“水口有直有横,直者类通舟楫,设坝洞”,为通船而设;另一类“车洞,为旱年戽救而设”。洞的出现应该较晚,清代人“稽之旧册,仅载闸坝,并无岸洞字样。盖洞之为害,前人虑之深矣。可见岸之有洞,系后人贪便私凿,前人原不容有是也”[89]。可见其前后变化较大,清末有13洞。不通外河的水口一般用坝筑断,也有大围坝和界岸坝之分,大围坝有24座:洋濠坝、邶庄坝、塘湾坝、官濠坝、柳荡坝、张荡坝、石泾湖坝、西港坝、小湖沟坝、大湖沟坝、蔡家圩坝、吴家圩坝、狄家坝、撞沟坝、大沟坝、石湖坝、戴家坝、梅思坝、匾沟坝、杜家坝、门公坝、蒲濠坝、盛家坝、界泾坝。界岸上也有坝,数量为9个:出水溇坝、长清河坝、里住坝、薛家坝、刘家坝、河白湖坝、杨田坝、西头河坝、采菱港中坝。[90]

此外,芙蓉圩内的河荡极多,“围以外皆水环之,东面接纲头河,直东由惠济桥引江潮,迤北至郑六桥通常城北关,南面为太湖来路,可达锡山西面,比连横山、崔桥两镇,即三山港,北通石堰,南迤横山,可达运渎”。而“围中悉低洼河荡居多,不下数十百处,荡最大者莫如湖心,次者为东西周两白荡、东西刘两白荡、北陈荡、汤白荡、刘白荡、蒋家荡、龙潭等处”。界岸两侧各有干河,但不相通。根据民国时期的统计,可通舟楫的湖荡有58处,水面占全圩面积的四分之一。[91]这些湖荡作为滞涝库容,对于汛期调蓄水涝,旱期蓄水防旱、减轻水害是非常有利的,同时河荡、湖荡也是发展水产种植、养殖的有利条件。

上述堤岸、闸、坝、洞等水利建筑物的配合,使得内外水、高低水有所节制,达到了内外分开、高低分开和旱涝分开的要求,实现了“高水不入于中,中水不入于下,下水不入于低”的分级分片管理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