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嘉靖刻本研究:朱惟焯与朱懷埢修订的《史記》

明嘉靖刻本研究:朱惟焯与朱懷埢修订的《史記》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八册,存一百十六卷。後有嘉靖十三年陝西左布政使黄臣《書重刻史記後》。按《明史》卷一一六《諸王一》,嘉靖十三年秦藩爲考定王朱惟焯(?嘉靖二十九年爲宣王朱懷埢(?《史記》卷端書影

明嘉靖刻本研究:朱惟焯与朱懷埢修订的《史記》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十八册,存一百十六卷(一至四十二、四十八至九十九、一百零九至一百三十)。孫家溎校並跋。書高31.0厘米,廣16.9厘米。版匡高20.3(20.8)厘米,廣12.5(13.2)厘米。白口,單白魚尾,左右雙邊。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小字雙行二十三字。

前有嘉靖二十九年(1550)秦藩允中道人《史記序刻》,後鐫“秦王圖書”墨文方印、“來青樓”墨文長印;嘉靖十三年(1534)秦藩鑒抑道人《重刻史記序》,後鐫“秦王之章”墨文方印、“天潢一流”白文方印;以及司馬貞《史記索隱序》《補史記序》、裴駰《史記集解序》、張守節《史記正義序》《史記正義論例謚法解》、司馬貞所補《三皇本紀》。後有嘉靖十三年陝西左布政使黄臣《書重刻史記後》。

允中道人序云:

往者關中舊刻《史記》有善本,求之者衆。板既隨去,而索愈繁,不可得也。予叔考定王得蘇州本,命工刻之。刻成自序,以與求之者便……(予)方謂此書刻之愈載,字頗漫滅,觀者難誦。予親校理,再製一新。匪徒成夫先志,寔爲觀者易於覽焉。夫建業有監本,殘缺耳。其新刻本,朗善可觀。又有豫章本、蘇常本、鄴下本、建寧本。雖並行于世,予重是本亦善也,迺與天下學士共所好。使之作爲文章,俾于經世。

鑒抑道人序云:“顧《史記》苦無善本,即有之,關中地僻亦艱輒遇,而宗藩多苦於抄録。乃捐禄資,爰登諸梓,與宗潢共覽。”黄臣序云:“秦府殿下重刻《史記》于鑒抑軒,令爲之序。”

按《明史》卷一一六《諸王一》,嘉靖十三年(1534)秦藩爲考定王朱惟焯(?—1544),即鑒抑道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爲宣王朱懷埢(?—1566),即允中道人。秦藩始於秦愍王朱樉,爲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子,洪武三年(1370)封,洪武十一年(1378)就藩西安。朱惟焯爲朱樉七世孫,弘治十四年(1501)嗣位,嘉靖二十三年(1544)薨。再從子朱懷埢嗣,嘉靖四十五年(1566)薨。(www.xing528.com)

《濮陽蒲汀李先生家藏目録》:“《史記》,兩套,二十本,陝西刻。”或即此本[1]

朱懷埢序中所云“蘇州本”“蘇常本”,當即王延喆本。據其説則此本當以王本爲底本。然王重民於此本之提要云:“按蘇州本,蓋指王延喆本,余校以王本,有合有不合;校以正德間廖鎧在關中刻本,則莫不相合,其爲翻廖本無疑;允中故謂得自遠方,以貴其書耳。”[2]對秦藩而言,廖本易得,亦爲情理中事。只是何以必稱翻自王本?或不僅因王本得自遠方,更因蘇州本向以精善著稱。

此書有孫家溎校及壬申年(1932)跋,云此書爲壬申秋得於上海書肆,孫氏以石印北宋本和毛刻十七史本細加校勘。

《史記》卷端書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