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核武器防护指南:永备工事与地形地物的利用

核武器防护指南:永备工事与地形地物的利用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永备工事容积大,深入地下,具有抗力高、三防设施完善等特点,对核武器的防护效果最佳。(二)利用地形地物防护土丘、土坎、土坑、沟渠和涵洞,对核武器的瞬时杀伤破坏因素都有一定的削弱作用,人员如能及时正确地利用其进行防护,可减轻或避免伤害。自救互救的内容包括:扑灭衣服上着的火;止血;包扎和遮盖创面,固定受伤肢体;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窒息;止痛;初步消除衣服和体表的放射性沾染,对重伤员应及时后送。

核武器防护指南:永备工事与地形地物的利用

(一)利用各种工事防护

我国核试验证明,各种野战工事都能减轻或避免武器对人员的杀伤,其防护效果见表8-2。永备工事容积大,深入地下,具有抗力高、三防设施完善等特点,对核武器的防护效果最佳。除敌核袭击直接命中外,人员在工事内是安全的。因此,在核条件下作战,只要情况允许,就应根据任务、条件积极构筑各种工事进行防护。

表8-2 野战工事的核防护效果

当接到核袭击警报信号或发现闪光时,不担负值班的人员,应迅速有秩序地进入掩蔽部或避弹所,关好防护门并视情况掩堵耳孔。

当发现闪光时,应迅速进入堑壕、交通壕、观察所或崖孔,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或减轻光辐射、冲击波和早期核辐射的伤害。

(二)利用地形地物防护

土丘、土坎、土坑、沟渠和涵洞,对核武器的瞬时杀伤破坏因素都有一定的削弱作用,人员如能及时正确地利用其进行防护,可减轻或避免伤害。在利用地形地物时,应避开山石、土块易崩塌和建筑易倒塌的地区,避开易燃、易爆的物体,以免受到间接伤害。

1.利用高于地平面的地形防护

当发现核爆炸闪光时,应利用就近地形,如土丘、土坎、山坡等,背向爆心紧靠遮挡一侧的下方立即卧倒。

2.利用土坑、弹坑、沟渠、山洞、桥洞、涵洞等地形防护

当发现闪光时,应迅速跃入坑内,身体蜷缩,跪或坐于坑内;迅速进入山洞、桥洞、涵洞,两手掩耳,闭眼,半张嘴,暂时停止呼吸。

3.利用建筑物防护

坚固的建筑物对瞬时杀伤因素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当发现核爆炸闪光时,室外人员尽量利用墙的拐角或紧靠背向爆心一面的墙根卧倒;室内人员应尽量利用屋角或床桌卧倒或蹲下。注意不要利用不坚固或易倒塌的建筑物防护,还要避开窗、门等处和易燃易爆物,以免受到间接伤害。

(三)在开阔地上的防护

当发现核爆炸闪光时,应立即背向爆心卧倒,同时应半张嘴,闭眼,收腹,两手交叉垫于胸下,两肘前伸,头自然下压于两臂之间,两腿伸直并拢,暂时憋气。人员卧倒后,能减少冲击波迎风面积的4/5;闭眼、遮脸、压手、头部下压,可以减轻光辐射对暴露部位的烧伤。(www.xing528.com)

(四)抢救抢修

对核袭击损伤的抢救抢修,通常采取群众性自救互救和组织抢救队抢救相结合的方法。自救互救的内容包括:扑灭衣服上着的火;止血;包扎和遮盖创面,固定受伤肢体;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窒息;止痛;初步消除衣服和体表的放射性沾染,对重伤员应及时后送。

对本分队遭受破坏的武器和弹药应有组织地进行清理、检查和标记,并集中到指定地点。同时,对被破坏的工事进行抢修,对遭受破坏的障碍物应迅速恢复。

(五)消除放射性沾染

消除放射性沾染(简称消除沾染)分局部和全部两种。局部沾染通常由分队指挥员利用战斗间隙,组织对受染人员衣服装具、武器装备等主要部位,用毛巾、扫帚、树枝、布团等进行擦拭、扫除、拍打、抖拂,其消除率可达60%~90%。全部消除通常在战斗情况允许或战斗结束后,在部队司令部统一组织下,用防化分队洗消车辆以游动洗消或开设固定洗消站两种方式对沾染严重的人员、服装装具、武器装备等全部表面进行消除,其消除率通常可达100%。

对粮秣消除沾染,可采用过筛、加工、脱壳、水洗、风吹等方法,其消除率在90%以上;对饮水消除沾染,可采取土壤净化法和过滤法,其消除率可达30%~75%。

对地面、工事消除沾染,可采用铲除、扫除或冲洗等方法。

(六)在受染地域行动时的防护

人员徒步通过敌人核袭击造成的大面积沾染地域时,除选择沾染轻、距离近的路线外,均应戴口罩或面具和扎“三口”(扎领口、扎袖口、扎裤口),乘车通过时还应穿上防毒斗篷或雨衣。在沾染地域执行任务时,除注意个人防护外,人员应根据分队指挥员的命令换班、轮换休息、进餐饮水或撤离沾染地域。在受染地域行动时,还应组织剂量监督,分队人员应及时报告个人受照射剂量,并检查是否超过允许标准,相应标准见表8-3~表8-5。

表8-3丙种射线全身照射参考控制量

表8-4人员食入放射性落下灰参考控制量

表8-5皮肤和各种物体表面沾染程度参考控制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