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外福建新移民链的独特特色

海外福建新移民链的独特特色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是,在福建从古至今的海外移民中,却屡屡不断地出现这种亲朋互相引领的移民方式,形成一条条颇具特色的出国移民链。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福建向海外移民中的移民链之所以能够形成,与福建人思想意识里浓厚的血缘、地缘观念,存在着一种比较大的因果关系。

海外福建新移民链的独特特色

综上所述,不论在古代或近代、现代,福建人都是依靠父母、配偶、子女和兄弟姐妹等家族成员,以及亲戚、朋友、宗亲和乡亲的互相引领,而得以出国贸易或者海外移民的。他们通过彼此之间一人接一人地互相引领,形成一条由先后出国的亲友连接起来、环环紧扣的海外移民链。由这条移民链连接起来的每一个人,彼此之间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密切的社会关系。由此可见,亲友之间的互相引领成为福建人向外移民的主要方式。移民链在福建人的海外移民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助力作用。这种由众多亲友关系连接起来的移民链,是福建人海外移民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社会现象。

纵观我国5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至少是从盛唐时期开始,地处东南的广东和福建等地,就与海外进行了频繁的经贸、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往来。也有一些中国人由于贸易需要等原因,而定居于以东南亚为主的海外各地。历史进入近代以后,许多在国内生活难以为继的中国人,纷纷被迫前往海外谋一条生路,从而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出国高潮。除了广东和福建这两大移民输出地外,浙江、广西、海南和山东等省份,也有不少人移民到海外各地。可是,并不是在所有的中国海外移民中,都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上述那样的移民链,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协约国一方的英、法两国,由于青壮年男子大多被征入伍参战,导致后方的工农业生产,以及前线的输送军需物资、挖战壕修工事、清理和打扫战场等劳务工作,都严重地缺乏人手。因此,深感人力紧张的英、法两国,先后在英国占领下的山东威海等地,招聘了14万多以山东人为主的劳工,运送到欧洲大陆从事各种劳务工作。

1918年战争结束后,大部分中国劳工被遣返回国。但是,由于当时英、法等国在战争中伤亡惨重,许多工厂都缺少青壮年劳动力。这种情况给不少中国劳工提供了机会,使他们之中的3 000多人能够滞留下来,成为欧洲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批中国移民。这些滞留在欧洲的中国劳工主要是山东人,后来他们基本上集中在以巴黎为主的法国各地。可是,在以后的几十年时间中,这些滞留下来的山东籍劳工,并没有像福建的海外移民那样产生一种前后互相连接的移民链,助力更多的山东人移民前往法国等欧洲国家,使山东也发展成为海外移民数量众多的大侨乡。因此,山东人移民欧洲的这种先发优势,后来并没有形成在欧洲的中国移民中之人数优势。(www.xing528.com)

另外,我国从1978年9月开始举行出国留学生公开考试,从中选拔3 000名公派留学生后,又向西方发达国家输出许多留学生,其中有不少人毕业后就滞留在海外。这些由海外留学生转变而成的中国新移民,也并没有把他们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和宗亲、乡亲等熟人一一引领出国,形成一种以他们为起始点、众多亲友之间互相引领走向海外的移民链。尽管他们之中也有不少人是农民的儿子,自身就是在农村出生和长大,在老家村庄里还有许多亲友。此外,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40年间,全国各地都有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各种知识和技能的知识分子,在满足西方发达国家的积分条件之后,向海外各地进行了技术移民。在这个海外中国新移民群体中,同样也并没有形成类似福建那样的移民链,出现那种把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或者农村老家中的宗亲和乡亲也都先后引领出国的情况。

所以,在我国各地向海外移民的过程中,移民链并不是在所有的移民群体中,都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可是,在福建从古至今的海外移民中,却屡屡不断地出现这种亲朋互相引领的移民方式,形成一条条颇具特色的出国移民链。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福建向海外移民中的移民链之所以能够形成,与福建人思想意识里浓厚的血缘、地缘观念,存在着一种比较大的因果关系。换言之,在福建人出国过程中所形成的移民链,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血缘和地缘观念基础之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