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聪明人都喜欢使用清单

为什么聪明人都喜欢使用清单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样,他们也都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具备“清单思维”。没错,清单不仅仅是一张纸,那只是它呈现的方式,实际上清单是一种思维。有了清单思维,我们做事会更有条理,同时也能减少焦虑,获得更多的掌控感与安全感,这是非常重要的精神体验。正因如此,精英人士会把清单视为一项必备的技能,帮助自己梳理记忆、整理逻辑,让思考变得清晰明确,而这也恰恰是我们需要向精英们学习的高效率之“道”。

为什么聪明人都喜欢使用清单

“客户只限两天时间,把新项目的设计方案做出来。”

“进修班的影视案例分析作业,周六之前务必上交。”

“团队的绩效考核数据出来了,要整理成月报下周递交。”

“孩子本周有一次手工活动,需要家长协助完成。”

“明天部门有一场会议,你负责人员通知和会议纪要。”

……

生活与工作的问题,很少以“单品”存在,往往都是以“套餐”的模式出现。好比上述的这些问题,我们可能是在同一天,甚至同一时刻接到的通知。望着这些待办事项,我们已经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可脑子里往往还是一团糨糊。

当然,如果一周内的待办事项只有这些,那还算是幸运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现实中时时刻刻都充斥着意外,它们不在计划内,却又是不可避免会袭来的小岔子。在这样的情境下,生活状态、工作效率的分水岭就要呈现了。

有些人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做了一会儿设计方案,又跑去整理月报;中途想起孩子的手工作业,开始在网上搜索素材;临近下班的时候,忽然想起还没有通知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一整天下来,忙忙碌碌没闲着,可哪件事也没做好,期间还出现了意外状况,比如:重要的参会人员因时间关系,可能无法出席;预定的会议室有其他安排,还需要调整。原来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又制造出了新的问题,让人头大。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会因多线处理事情而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相反,有些人的思路非常清晰,处理问题有条不紊,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从容不迫,似乎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即便中间有什么意外事件,好像也提前预留出了时间来处理。

同样都是职场人,同样都是多线处理问题,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

事实上,如果你仔细观察后者,往往会发现,他们几乎都是职场中的高效能人士,也是精力管理的佼佼者。同样,他们也都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具备“清单思维”。

没错,清单不仅仅是一张纸,那只是它呈现的方式,实际上清单是一种思维。这种思维就是,把需要做的每件事以清单的形式进行整理,把原则和关键点写下来,并严格按照清单来推进,把成功的可能性提升到最大。

列清单,不是随随便便地从1到10依次把事情罗列出来,你需要在脑海里对所有的待办事项按照优先级来排序,即:紧急且重要、紧急不重要、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不紧急。我们把上述的几件事情进行一下排序,其结果就是:

1.明天部门有一场会议,负责人员通知和会议纪要;

2.两天的时间,完成新项目的设计方案;

3.进修班的影视案例分析作业,周六之前完成;

4.孩子的手工活动,本周内完成;(www.xing528.com)

5.将团队的绩效考核数据整理成月报。

按照这样的次序排下来,是不是会觉得思路清晰了很多?不过,这只是一个泛清单,接下来还要为每一件事情列清单。我们以会议为例,进行示范。

一、会前准备

1.会议的具体事件、地点、主题、目的。

2.与会人员名单,通知方式,附会议主题,以供提前思考。

3.材料准备:桌椅、投影设备、签到表、PPT、矿泉水、备用纸和笔。

二、会中执行

1.会前10分钟,确认人员到达情况。

2.会议时间节点把控,推进会议正常进行。

3.会议内容记录。

4.会议总结,就主题达成某种共识。

三、会后工作

1.把整理好的会议纪要发给与会人员,确认记录无误。

2.把会议纪要递交上级,根据会议中达成的共识和分工,推进工作完成。

有了上述这份清单,是不是对会议这件事情感觉已有80%的掌控感了?剩下的那几个事项,也可以用相似的清单来处理。列出所有的清单后,你的第一个感觉会是轻松,因为所有悬而未决及需要解决的事情,都不再占用我们的大脑,而是被存储到了思考的第二阵地,即“收集系统”。这里不生产内容,只负责搜集和归纳内容。然后,它把内容整理出一个逻辑,指导并管理我们的行动。

有了清单思维,我们做事会更有条理,同时也能减少焦虑,获得更多的掌控感与安全感,这是非常重要的精神体验。谷歌的咨询顾问法尔考说过:“清单可以给团队首脑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它让雇员对后面的工作有充分的心理缓冲,这是我们在打造高效团队时发现的。”

生活中一切有逻辑关系的事物,都可以用清单的方式来呈现,清单甚至可以为我们挖掘和创造逻辑关系。正因如此,精英人士会把清单视为一项必备的技能,帮助自己梳理记忆、整理逻辑,让思考变得清晰明确,而这也恰恰是我们需要向精英们学习的高效率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