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活动区的规划与创设

幼儿园活动区的规划与创设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活动区当中幼儿有自主的权利,可以自由活动。活动区的标志或记号,是幼儿自主选择的前提,对于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某区域活动结束之后,小朋友随便乱放材料,导致区域环境凌乱无序,教师针对这一问题,组织幼儿讨论,共同商定规则。活动区的数量要与幼儿人数匹配。

幼儿园活动区的规划与创设

(一)活动区场地的规划

幼儿园活动区空间的规划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个维度是活动的性质,即静态和动态;另一个维度是干性和湿性,即用水和不用水。如美工区要尽量靠近水源,方便幼儿清洗颜料等。我们简称为“十字定位分析法”[19]。如图3—3—1所示。

如图3—3—1所示休息区、图书区、益智区、建构区和私密区等属于静态或偏静态的活动,对用水要求较低,所以位于“静态干性区”;装扮区、表演区和音乐区等属于典型的动态活动,因此位于“动态干性区”;科学区、生活区和美工区既属于静态或偏静态活动,又对水源要求较高,因而位于“静态湿性区”;而沙水区和种植区则放在“动态湿性区”。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这个方法,事先规划创设。

在较小的活动室内,可在地上用即时贴贴上一些走道的指示标记或鞋印,表明活动区的位置、方向或可参加的人数,从而使幼儿能有目的地选择自己需要去的活动区。

图3—3—1 活动区的“十字定位分析法”

也有教师喜欢将活动区安排在活动室四周,中间留出一个较大的空地。这样幼儿为调换活动区就会在空地中跑来跑去,互相不碰撞,但是这样不易形成安定的氛围。场地的安排可以根据活动内容做定期调整,在调整前必须和幼儿共同讨论,使他们了解活动区的变化,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保证他们正常的活动。

(二)活动区规则的制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活动区当中幼儿有自主的权利,可以自由活动。但是这种自由活动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以遵守纪律为前提。

活动区的标志或记号,是幼儿自主选择的前提,对于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伴随标志的产生,规则也相应形成。只有大家都遵守活动区规则,活动才能有序地进行。在活动区中,区域活动面积有限,如果每个幼儿都争着进入某一区域来玩,就会造成混乱。教师要事先根据区域活动面积,制定好相应活动区规则和入区人数,这样幼儿可以通过进出卡来到区域活动。

区域规则的制定,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情况[20]

1.影响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规则,如出于对活动的安全、卫生、秩序等问题的考虑所指定的规则,需要教师在活动前明确提出。例如在图书区要保持安静;不能在玩沙区、玩水区打闹等。

2.以解决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线索,师幼共同讨论制定的规则。例如在某区域活动结束之后,小朋友随便乱放材料,导致区域环境凌乱无序,教师针对这一问题,组织幼儿讨论,共同商定规则。

3.一些争执的“问题”规则,幼儿自行商定规则。例如,有的区域备受欢迎,幼儿都争着去,可是容纳幼儿的数量是有限的,幼儿之间会出现争吵等现象,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幼儿,让幼儿一起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制定相应的规则。

(三)活动区的时间安排

一般而言,经常被设计和运用的活动区有十余种,如果每一种活动区都展示在幼儿面前,幼儿可能为了同时想去几个区而东奔西跑、兴奋不已却一事无成。因此,教师可以轮流安排活动区。

活动区的数量要与幼儿人数匹配。人数为30—35位幼儿的班级最好提供5—7个活动区,在同一区域内可以提供数量相同的材料,例如几个洋娃娃、几盒积木等。

(四)展示区的运用

展示区是指在每个活动区的一角,通过搁板、展示板、吊物架等成列幼儿的作品、尚未完成的需要暂时保留的物件或新材料。(www.xing528.com)

(五)活动区和主题的结合

有些幼儿园有专门的主题活动室,但是大部分幼儿园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将主题活动与区域环境创设相结合。例如:幼儿在开展“爱”主题时,教师在图书区投放了《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爸爸》《我妈妈》等绘本供幼儿阅读。

(六)活动区材料的投放

1.材料的内涵和价值

材料是幼儿活动的物质基础,幼儿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因此,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在瑞吉欧的教育体系中,强调儿童个体的参与性,强调儿童自己动手操作,这与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中“知识的产生有赖于儿童对材料的探索、操作和摆弄”是一致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主要是借助材料进行学习的。材料作为幼儿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幼儿的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提供的材料不同,对幼儿的教育价值也不同。

2.活动区材料的投放

活动区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提供有安全性、卫生性、趣味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材料。每一个区角都应该有醒目的标志,架上的玩具和放置的玩具也应有对应的标志,使幼儿知道哪些材料应该陈放在哪里,即使为了一时的需要从一个区到另一个活动区拿了东西,用完以后也能很方便地放回原处。

(1)材料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可见,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在一日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投放的材料,也必须保证其安全性和卫生性。教育者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投放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材料。

处于小班阶段的幼儿,安全意识非常薄弱。幼儿通常喜欢用自己的五官去感受周围的事物,如果教育者投放的材料体积较小,小班的幼儿就有可能把材料塞入鼻孔、耳朵、嘴巴等器官内,对幼儿的安全就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教育者在小班的区域活动里投放的材料应避免一些弹珠、纽扣、小豆等小颗粒的物品。在中、大班,幼儿对这类的安全意识有所提高。教育者就可以投放一些不会危害到幼儿的半成品或废旧物品等。

由于很多区域的活动材料是通过家园配合收集而来的,有的可能存在一些威胁幼儿健康的物质,为了能给幼儿的活动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教育者必须在这些材料投放以前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同时,区域活动中的材料还要做到定期清洁,避免细菌等有害物质滋生,进而避免为幼儿造成不必要的卫生安全隐患。

(2)材料的趣味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幼儿在区域中的学习活动受其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容易被丰富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要根据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水平和兴趣所在进行活动材料投放,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

(3)材料的层次性[21]

层次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据材料内容的递进关系或是知识技能本身存在的顺序,将材料细化为不同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有兴趣地进行动手操作,深入探索,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22];二是在每个幼儿自身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能随着幼儿的发展不断变化材料,实现幼儿自身最大限度的发展。

(4)材料的操作性

材料的操作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5)材料的多功能性

幼儿园应选择和提供一定数量的具多功能性的材料,使幼儿不止用某一种方式作用于它们,以激励幼儿的创造性活动。水、沙、积木等材料都有许多种用途和玩法,这一类材料在幼儿园环境中不可缺少。[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