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活动区创设规划需求与方法

幼儿园活动区创设规划需求与方法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活动区性质与类型,教师在具体创设规划时,应尽可能把性质相近、类型趋同的活动区安排在相邻或相近位置。各幼儿园、年龄班的规模和空间不同,不同地区的幼儿园以及幼儿对活动区创设的需求有别。具体到班级活动区的创设需根据幼儿要求和学期教育目标,分期分批、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这就涉及班级常设活动区及材料的问题。

幼儿园活动区创设规划需求与方法

创设活动区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多样的、多功能、多层次的活动环境,而且自主选择活动区,能够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丰富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尝试、探索的主动性。首先,活动区的创设规划应以幼儿的兴趣和心理需求为出发点,支持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操作和探索。其次,活动区的创设规划要能够关注和照顾到每一个个体。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性品质、性格特点各不相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加之喜好有别。所以,创设规划要注意满足不同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幼儿,让他们在活动中,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和发展。

(一) 活动区的类型与布置

美国学者布良将活动区划分为四大类:静态且用水的活动区,如自然区(角)、手工区、绘画区;动态且用水的活动区,如玩沙区、玩水区、烹饪区;静态不用水的活动区,如图书区、数学区;动态不用水的活动区,如音乐区、表演区、建构区。国内有研究者[1]将活动区分为表现性活动区、探索性活动区、运动性活动区和欣赏性活动区。

根据活动区性质与类型,教师在具体创设规划时,应尽可能把性质相近、类型趋同的活动区安排在相邻或相近位置。

图5-22 活动区“十字定位法”

有实践者根据布良的描述,从两个维度考虑活动区创设和规划,并称之为“十字定位法”,简便易行。一个维度是活动的性质,即静态和动态;另一个维度是活动的需求,即干性和湿性。干性是说活动对光源的要求较高,湿性是指活动区活动需要水,并靠近水源,如美术区就需要水,方便幼儿调色和清洗。

幼儿园、年龄班的规模和空间不同,不同地区的幼儿园以及幼儿对活动区创设的需求有别。教师应结合本地区、本园和本班的实际情况,创设满足幼儿需要的活动区。一般来说, 30—35名幼儿、60 m2的活动室,可以创设4—6个活动区,平均每个区容纳5—8名幼儿。受活动室面积限制,活动区不宜太多,但也不宜过少,过少幼儿无法选择,也不利于活动开展。为便于幼儿活动、取放材料,可以用图书架、教玩具柜、操作台等作活动区的分隔物。作为空间分隔的家具应具有可移动性兼具稳定性,以增强空间布置的灵活性和安全性。为有效扩大活动区空间和种类,一些幼儿园利用门厅、走廊、阳台等创设活动区的方法具有借鉴意义。

图5-23 班级活动区规划布置示意图

图5–23是幼儿园一线教师(徐蔓,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第五幼儿园)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大班活动区适宜的位置规划示意图,具有比较直观的借鉴意义。要说明的是,示意图仅表示各区所处相对位置、区与区的相邻关系,而非一次性创设的活动区。具体到班级活动区的创设需根据幼儿要求和学期教育目标,分期分批、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这就涉及班级常设活动区及材料的问题。

(二) 班级常设活动区

活动区的创设应尽可能满足本班幼儿认知、情感、交往、语言、动作等发展,并结合季节、教育活动进展等情况,在幼儿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基础上着手。有关活动区种类与特点的实践研究表明[2],幼儿园常设活动区有以下七种。

1. 社会体验区。娃娃家、商店(超市)、医院、餐厅、理发店、银行等。活动区有生活化的游戏环境,真实的或者可以替代的操作材料,幼儿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和扮演角色,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各种社会情境中与其他幼儿互相交往,并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始终处于假想状态,模拟着他们所了解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角色或情节,或者是他们假想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情节。游戏中的幼儿往往会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自觉不自觉地与其他相关区域产生主动联系与交往,打破区域或班级界限,充分利用和分享不同的游戏资源。社会体验区具有生活性、虚构性、性别差异性、角色转换性、创造性和交往性等特点。

图5-24 超市活动区

图5-25 阅读区

在明确活动区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年龄段,分门别类地准备相应材料。

娃娃家。大小、种类不同的娃娃玩具,家具,衣物,食物,小家电,电话等。

餐厅。餐具,炊具,洗涤用品,食品,价格标签,角色服饰,钱币代用卷,点菜用纸、笔等。

医院。不同角色服饰,血压计、针管、听诊器、点滴药瓶、药包、药棉、绷带,纸、笔、本等。

理发店。洗发、烫发用品,角色用服装围裙橡胶手套镜子、各种发式图片等。

超市(商店)。水果蔬菜点心、饮料、小食品,小汽车,娃娃玩具,儿童服装、鞋帽、饰品,洗漱用具,清洁用具,餐具,炊具,各种笔、本、书包、文具盒,购物筐、购物袋、钱币代用券、收款机等。

银行材料。钱币代用券,角色服饰、名签,计算器、验钞机,计算机,钱袋等。

2. 阅读分享区。阅读区应设置在光线好或明亮的地方,且比较安静。它与表演区有一定的转换,如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幼儿往往会通过道具或装扮进行表演。具有安静、半封闭和分享的特点。

材料准备。一是图画书,包括认知、故事、儿歌、交通工具、动植物、益智、科学类等,单幅多页、无文字或图文并茂图画书。图画书的选择应在把握幼儿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画面形象、色彩、文字、内容等幼儿阅读要求。在整体上要达到富有童心童趣,符合幼儿的欣赏、理解水平;画面要有动感、节奏感,有细节;装帧设计要充分利用图画书翻页的欣赏方式,考虑幼儿的翻页能力。(www.xing528.com)

图5-26 设计区

图5-27 各种美术工具、材料

图5-28 作品展示

图5-29 益智区操作材料

二是卡片类读物。标示标识卡片、幼儿生活照片、排序讲述图片、游戏操作卡、词语接龙卡、拼图卡等。

三是修补或自制图书工具和材料。故事盒,废旧画报、图书,破损图书等,以及胶水、透明胶、线绳、曲别针、夹子、剪刀等工具。须注意的是,修补或自制图书工具和材料并非阅读分享区常备材料,而是根据需要或幼儿阅读表现专门投放的材料。

3. 美术创意区。绘画区、手工制作区、设计区。幼儿可以选择多种美术表现方式和多样化的造型工具材料,进行自主表现和创造。具有创造性、综合性、多元化,以及合作分享的特点。

材料准备。一是工具,包括油画棒、水彩笔毛笔、自制画笔,海绵、棉签、泥工板、刷子、剪刀、尺子、各种胶剂(带)等。二是材料,颜料、自然泥、面泥等画材;图画纸、彩色纸、旧报纸、皱纹纸、包装纸等纸材;蔬果、树叶、花瓣、石头、农渔副产品等自然材料;盒子、瓶子、纸杯、布头、毛线等废旧材料。为幼儿提供的各种工具材料必须是安全适用、无毒无害的。

在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一方面是对幼儿劳动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幼儿获得成就感的重要途径,以激发幼儿持续参与活动的愿望和主动性。

4. 益智操作区。由于益智区的活动内容往往与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有关,有的游戏需要两两结对或多人合作进行,而且往往要分出胜负,在能力与思维发展上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竞争性。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幼儿,其活动内容、难易程度有所不同,小班多以动手操作为主,如穿线板、系扣子等;中大班则重在观察、记忆、思考、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培养上。小班的女孩比男孩更喜欢动手操作,中大班男孩则更喜欢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活动,如棋类、迷宫游戏,而且很容易同科学探究区发生转换关系。益智操作区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趣味性和性别差异、年龄差异性特点。

材料准备。感知类、逻辑与对比关系类材料,如点数物品,镶嵌类材料,拆装类材料,平面拼图,迷宫类玩具,套式玩具,各种棋类,分类盒,排序推理玩具,配对、接龙玩具或材料等。

5. 建构区。幼儿建构主题或内容是在认知基础上,对周围环境、事物的再现和创作;幼儿对生活环境的观察与了解,是开展建构游戏的基础。游戏过程中,经与同伴友好协商、合作、分享,幼儿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设施和建筑物造型。几乎所有男孩都喜欢建构游戏。活动结束后应注意保存幼儿作品,以便幼儿下次活动时继续完成作品或丰富完善作品,也方便其他幼儿学习借鉴。由于活动中的建构物容易倒塌或碰撞,所以噪音相对较大,容易干扰其他区域的活动。具有互动性、创造性、延展性等特点,不足之处是具有一定的干扰性。

材料准备。室内主要有积木、积塑,各种轻便板材、几何形体,模型玩具,废旧材料和必要的工具等。户外主要有沙、水以及工具等。

6. 科学探究区。幼儿是通过操作性的探索与发现,来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经验提升的。在科学发现区,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观察、操作等与客体直接接触,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并将探索发现的经验与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实现思维的加工,进而形成或发展概念,获得必要的知识经验。实践中发现,幼儿在科学发现区与益智区的转换频率较高。科学探究区具有认知性、操作性、探究性、转换性特点。

材料准备。昆虫、动植物标本、模型或图片等,放大镜显微镜天平、滤器、漏斗、量杯等简单实验工具,有关磁性、弹性、空气、影子的实验材料,记录用纸、笔等。

7. 表演区。幼儿自娱自乐,欣赏音乐、进行角色或音舞表演的活动区。幼儿间通过自主分工、合作制作或准备服装、道具进行表演,有较强的互动性。大多数女孩都比较喜欢玩表演游戏,男孩相对较少。由于区域音响较大,应远离静态区域。具有娱乐性、互动性、创造性、性别差异性特点。

材料准备。一是各种风格的歌曲、乐曲、器乐曲、儿歌,以及播放设备;二是铃鼓、撞钟、舞板、三角铁、小鼓、沙锤、撞钟、双响筒等打击乐器和自制乐器;三是人物、动物指偶,掌偶或手袋偶;四是表演用服装、服饰,包括戏曲服装、服饰,以及头饰、头花、道具和其他辅助材料。

图5-30 建构区

图5-31 植物角

图5-32 幼儿打击乐器

活动区活动是一种自主性活动,但并不意味放任自流,活动区的标识和规则是幼儿自主选择、开展活动的前提,对于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利用设计区活动,引导幼儿以易识别的图形、符号,设计制作提示性、养成性、认知性的标识,帮助幼儿理解和执行活动规则。伴随标识和规则的产生、确立,活动才能有序地开展和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