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生活之水,浇灌数学之花:谈生活化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

引生活之水,浇灌数学之花:谈生活化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欣赏完图片和视频后,告诉学生这是二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没有突出本节课的目标,而是直接介绍了二次函数的定义。教师设置的这个情境已经偏离教学目的,以至于学生在理解二次函数、区分其他函数时,出现停顿和不解,不能理解为什么。此节课中看似很丰富,内容充实,但是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二次函数,缺少函数抽象的过程。

引生活之水,浇灌数学之花:谈生活化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创设有效性的教学情境,是值得研究的和必要的。本章通过评析一些教师的典型课例,然后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剖析了创设情境时的几种误区。

(一)误区一: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无关

案例:“二次函数”第一课时教学片段。

教师先是复习一次函数及性质,然后用多媒体展示,播放篮球运动员投篮视频,以及拱桥、喷泉、跳绳的图片。

学生顿时看得如痴如醉,都显得非常激动,感觉这些现象就在眼前。

教师借助图片、视频引出课题:喷水池喷出的水形成一条曲线,这些曲线是否能用函数关系式来表示?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画出来的?现在我们开始探讨新一章的内容——二次函数。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什么样的函数是二次函数(板书课题:二次函数),紧接着讲授二次函数的定义,即一般地,形如y=ax2+bx+c(a≠0)的函数称为二次函数,然后再做习题加以强化。

案例评析:在本例中,教师创设的这个情境图片和视频,很吸引学生眼球。但是,欣赏完图片和视频后,告诉学生这是二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没有突出本节课的目标,而是直接介绍了二次函数的定义。教师设置的这个情境已经偏离教学目的,以至于学生在理解二次函数、区分其他函数时,出现停顿和不解,不能理解为什么。因此,此节课的情境是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此节课中看似很丰富,内容充实,但是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二次函数,缺少函数抽象的过程。

情境常常是一节课的开端,创设一个有效的情境,是一节课好的开始,甚至有可能是一单元好的开始,但也有的教师流于形式,为情境而情境,创设出的情境与教学内容无关。

(二)误区二:去数学化,淡化数学实质

案例:“相似”第一课时教学片段。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两张大小不同的国旗的图片和两个大小相同的树叶图片,以及两张大小不同某个科学家的照片。

学生细心欣赏,高兴地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在生活中还能不能找到这样类似的图片?

学生热情洋溢地回答:有很多。

教师:你能不能列举出一些?

……

教师:有什么不同?你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

教师:通过这些图片,你可以发现什么?能不能结合全等图形的定义,对相似图形下个定义?

教师又展示出一些多边形图形,让学生发现、归纳、总结相似多边形的定义。

案例评析:在此案例中,随着一些问题的提出,学生积极地配合,十几分钟过去了,本课的重点还是没有突显出来。看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在这些情趣盎然、生动活泼的掩盖下,除了华丽的外表、虚幻的对话外,本来寥寥数语就可以引出重点,让学生通过发现不同点和相同点,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概括出相似图形的定义,但由于情境过于丰富,让学生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重点上,所以目前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追寻形式上的“活跃气氛,调动学生”而淡化了“数学问题”,甚至将“数学实质”抛弃了,致使数学教学中出现了教学内容与数学无关。

(三)误区三:情境拖沓,降低教学效率

案例:“黄金分割”第一课时教学片段。(www.xing528.com)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五角星、国旗、金字塔、舞蹈演员身体比例、东方明珠塔、蜗牛壳、蝴蝶自然奇观等),并提问这些好看不好看,美不美。

学生边欣赏,边回答问题。

在图片欣赏和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过程中,一节课的时间已经过去一大半了,等到教师讲授新知识时,学生的意识还停留在图片中,致使这节课效率低下。

案例评析:此节课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量的图片,并和学生交流,看似师生交流很和谐,但是这些问题太简单,没有深度,不能突出学生思考的过程。而此节课的设计不能让学生深层地思考与讨论交流,不能突出数学课的特点,并且无效的情境占用大量的时间,情境拖沓,学生注意力大多已经不能集中,降低了教学效率。

(四)误区四:情境设置不明,重点不突出

案例:“概率初步”第一课时教学片段。

活动1:下列问题哪些是肯定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

(1)今天有雨。

(2)2+5<9。

(3)a2+b2=-1(其中a,b都是实数)。

(4)飞机比公交车快。

(5)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6)我是个高个子。

活动2:教师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1:篮球比赛,用掷一枚硬币的结果来决定由哪一队先发球,请你说说,这种方法对甲、乙两队公平吗?如果不公平,你认为对哪方比较有利?

问题2:某班进行班长选举大会,现有两名待选班长,但只剩下小强手中一票,其中这两个候选人都很优秀,所以小强真不知该选谁。请大家帮他拿个主意,最后一票应该投给谁?

定义:对于一个随机事件A,从数量上刻画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称为随机事件,记为P(A)为A发生的概率。

案例评析:在此教学中,活动1是探究随机事件的发生的必然性与可能性,而活动2突出随机事件,可以从数量刻画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而此节是概率的初步,即应将此课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突出随机事件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第二课时着重以概率为主。所以,此教学设计既想教授随机事件的可能性,又想教授概率,从而导致教学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一节有效的课应该是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学生收获颇丰。但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出现了两节课的内容在一节课内教授完。因此,好多教师会在一节课中创设多个情境,最终以情境过多,重点不突出,目的不明确,失败而告终。

(五)误区五:情境创设无“发展性”

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比如,“几何图形”的引入课可用小猪骑方形和圆形轮子的自行车比较来引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绝不简单替代,而要创设操作情境。

例如,在教“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内容时,可采用几何模型。在探究“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面会是怎样的图形”时,凭借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很难回答完整的,即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了所有符合条件的示意图,学生也无法去体会和想象。但设计动手实验(利用萝卜苹果等原料进行切割),学生很容易得到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