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元团茶:评价标准与饼茶差异

宋元团茶:评价标准与饼茶差异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元时期的团茶的评价标准与唐代的饼茶有着非常大的差别。要求茶工在操作时保持个人的清洁卫生。香气要求以茶的自然香气为上,在茶里添加香料的做法受到了蔡襄等茶人的指责。团茶的外形远比饼茶要美观,尤其是作为贡品的龙凤团茶。可以说,宋代的龙凤团茶将我国茶叶的形式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宋元团茶:评价标准与饼茶差异

宋元时期的团茶的评价标准与唐代的饼茶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在上一章里曾说过,宋代的团茶与唐代的饼茶最大的差别在于过黄,过黄以后的团茶比没有过黄的饼茶要美观得多,茶汤的色泽也不一样了,但过黄以后茶的味道也减损的不少。

团茶在采茶方面的要求与唐代的饼茶相似,也有一些不同之处,要求采茶工随身带着新汲水,采到茶芽就投入水中,这是唐代所没有的做法。贡茶所采以芽如雀舌谷粒者为上,称为“斗品”,一芽一叶及一芽二叶的也都还可用,其余的只能拿来做成民用的食茶或边销茶。对于雀舌的看法南北有别,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当时的上等茶因品种与以前有所不同,茶芽细如针,长有寸余。还有一首论茶诗说:“谁把嫩香名雀舌,定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贡茶的生产要求很严,茶人们对影响团茶质量的种种因素进行了分析,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采造过时,只要在试茶时汤色不是鲜白、水色微微发红的都是采造过时的毛病;二是白合盗叶,所谓白合盗叶是“一鹰爪之芽,有两小叶抱而生者,白合也。新条叶之抱生而色白者,盗叶也。”这白合盗叶会损害茶的味道;三是入杂,就是茶叶中被掺入其他植物的叶片,这属于掺假的茶叶;四是蒸不熟,蒸不熟时,虽然有上好的茶芽也不会有好质量,而且会有类似桃仁的气味,蒸得恰到好处的茶冲点后气味甘香;五是蒸得过熟,过熟的茶色黄,但比不熟的要好;六是焦釜,就是在蒸茶时将汤蒸干以致熏损茶黄,这样在试茶时汤色多昏红,气焦味恶,称为热锅气;七是压黄,黄是指蒸过的茶叶,蒸过以后的茶叶没能及时制作叫压黄,这样的茶试汤时色泽不鲜明,还会有一些淡淡的臭气;八是渍膏,就是没榨干茶汁,试茶时虽然颜色不错,但会有苦味;九是伤焙,烘干时火中带烟,使得茶汤发红,有烟火气。朝廷对贡茶生产中的卫生状况十分重视,宋太宗曾专门发出诏书:“建州岁造龙凤茶,先是研茶丁夫悉剃去须发,自今但幅巾洗涤手爪,给新净衣。更敢违者,论其罪。”要求茶工在操作时保持个人的清洁卫生

宋代团茶以白色为好,白色有青白与黄白之分,蔡襄说:“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详明,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这是团茶一贯的标准,宋徽宗在《大观茶论》里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就是借茶的青白来喻人的品行。对于团茶的色,《大观茶论》有更细致的论述:“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歙以实;即日成者,其色则青紫;越宿制造者,其色则惨黑。有肥凝如赤蜡者。末虽白,受汤则黄;有缜密如苍玉者,末虽灰,受汤愈白。有光华外暴而中暗者,有明白内备而表质者,其首面之异同,难以概论,要之,色莹彻而不驳,质缤绎而不浮,举之则凝然,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精品也。有得于言意之表者,可以心解。又有贪利之民,购求外焙已采之芽,假以制造,研碎已成之饼,易以范模。虽名氏采制似之,其肤理色泽,何所逃于伪哉。”(www.xing528.com)

香气要求以茶的自然香气为上,在茶里添加香料的做法受到了蔡襄等茶人的指责。蔡襄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宋徽宗也说:“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千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如桃仁夹杂,则其气酸烈而恶。”由宋徽宗所说,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在当时的贡茶中加香料的做法应该被禁止了,贡焙不会把皇帝不喜欢的茶叶贡上去的;二是除了加香料外,因蒸制不当,使茶产生了像桃仁的气味,这在贡茶中也不被采用。

团茶的外形远比饼茶要美观,尤其是作为贡品的龙凤团茶。丁谓在造团茶时生产了大龙凤团茶,一斤八饼,蔡襄造的小龙凤团茶,一斤二十八饼,茶饼上都有精美的龙凤图案,其后,龙凤团茶的制作日益精美。北宋宣和庚子年,郑可简在北苑督造团茶,首创“银丝水芽”,“盖将已拣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其制方寸新銙,有小龙蜿蜒其上,号龙团胜雪”,“龙团胜雪”可谓是团茶之中的顶尖之作,之后一直没有超过它的团茶精品。宋人熊蕃在《宣和北苑贡茶录》里收录了一些龙凤团茶的图案及制作规格(图2-3)。可以说,宋代的龙凤团茶将我国茶叶的形式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图2-3 宋代饼茶的模具和模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