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造语与名句的审视与探讨

造语与名句的审视与探讨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两条说的是整体,这一条说局部。造语一般指词语之间的巧妙组合,如“旧时月”、“玉簟秋”之类,其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耐人寻味。还有一种特殊的造语叫“脱化”,即改造前人的语句,另铸新意,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来源于范仲淹的词句“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却比原句更巧。名句不能凭个人主观意愿判定,《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里都列有“名句表”,可资参考。

造语与名句的审视与探讨

鉴赏艺术作品的基本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前两条说的是整体(解读文本侧重说“表”,再创意境侧重说“里”),这一条说局部。鉴赏局部的中心任务是探讨作品的艺术效应,内容相当广泛,下面只说最常用的几种方式:

(1)抓诗眼。如《琵琶行》一诗,篇幅较长,诗眼就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上,抓住这两句就可以提挈全篇,有助于审美。

(2)辨虚实。诗词中很看重写实和虚写的配合,叫作“虚实相济”。如《越中览古》中前三句是虚写,末句是写实;《扬州慢》下片前一层是虚写,后一层是写实。有虚有实,内容才显得摇曳多姿,增强了审美价值。

(3)视开合。如《书愤》以“世事艰”起,以“堪伯仲”于诸葛亮收,极其完美地表达了诗人的救国大志。

(4)析名句。名句最能引发鉴赏者的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名句不一定篇篇有,有些篇中也可能不止一两个。短诗中的意蕴往往就在它的名句里,在整体感知后着力赏析一下名句就够了。

(5)析妙语。诗家历来看重造语。语工而巧,才有审美价值。造语一般指词语之间的巧妙组合,如“旧时月”(《石头城》)、“玉簟秋”(《一剪梅》)之类,其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耐人寻味。还有一种特殊的造语叫“脱化”,即改造前人的语句,另铸新意,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来源于范仲淹的词句“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御街行》),却比原句更巧。(www.xing528.com)

(6)析“炼字”。这一条初中已经讲过,无须多说。

提高局部鉴赏须注意的问题有:

(1)局部鉴赏也要突出重点,每首诗讲一两点就够了,短诗尤忌多讲,还是那句老话,要留有余地。有些局部内容如果在品味意境中已经带出,也可以不讲。

(2)什么叫虚写?历来众说纷纭,或以为写情意为虚,写景叙事为实;或以为写眼前的景物和事为实,写想象之景与事为虚;或以为正面描写为实,侧面烘托为虚。我们不必拘泥于它的定义,其实在具体作品里,二者并不难于分辨。

(3)名句不能凭个人主观意愿判定,《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里都列有“名句表”,可资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