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光地与清初经学的《四书解义》

李光地与清初经学的《四书解义》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光地从少年开始就研读四书,并在早年所著《四书解》的基础上,终其一生,在75岁之时完成了《大学古本私记》《中庸章段》等著作。可见,他完成该书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李光地早年的初步研读,作《四书解》;二为晚年的成书。19岁至77岁,李光地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才完成《四书解义》的写作。[9]至此《四书解义》才成书。又过了两年,他才完成《四书解义》全部的校订与修改。

李光地与清初经学的《四书解义》

李光地从少年开始就研读四书,并在早年所著《四书解》的基础上,终其一生,在75岁之时完成了《大学古本私记》《中庸章段》等著作。其后,他又把《中庸余论》《中庸章段》《大学古本说》《读论语札记》《读孟子札记》等书合为一部,题名为《四书解义》[4]。可见,他完成该书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李光地早年的初步研读,作《四书解》;二为晚年的成书。

15岁至19岁,李光地少年时代,就已然对四书产生了兴趣,他说:

予年十四读五经完,即入贼巢。十五岁出,四书、五经全完,重读之。同学诸子听读四书白文,皆笑之,予不顾也。[5]

又说:

予十八岁看完四书,十九岁看完本经,廿岁读完《性理》,廿一至廿五岁看陆子静、王阳明集及诸杂书。后无暇复寻绎,只就说得枝枝相对,叶叶相当,好做时文,也讲得去,只是不是。后被德子鹗格勒、徐善长元梦,缠住讲四书、《易经》也。[6]

又说:

予向看书,一部《大学》看两年余,《易经》每一卦至半月余,然后得却也在此。舍弟每过而辄忘,予至今却能举其词。[7](www.xing528.com)

李光地在四书上用力非常之勤。在14岁至15岁读完四书,随后又用三年时间重读。经过四年学习,至19岁时,他已经可以写出关于四书的著作。他对四书的学习并不是浅尝辄止,而是经过刻苦钻研、深入思考的,仅仅对于《大学》一篇,他就花费了两年时间研究,更见其用功之深,乃至多年之后仍旧可以“举其词”。

19岁至77岁,李光地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才完成《四书解义》的写作。康熙四十九年(1710),他69岁,完成《中庸余论》一卷,此书是在其51岁时所作《初夏录》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8]又经过六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75岁,完成《大学古本说》《中庸章段》。年谱记载:“(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公七十五岁,秋八月,《大学古本私记》《中庸章段》成。”[9]至此《四书解义》才成书。又过了两年,他才完成《四书解义》全部的校订与修改。他在“戊戌(康熙五十七年,1718)还朝,乃手定其本,以贻子第。即薨,余请刻诸吴下。《大学》曰《古本说》,《中庸》曰《章段说》,《论》《孟》曰《札记》云者。”[10]可见,李光地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才最终完成《四书解义》,而最终付于版刻时,他又把《大学古本私记》改名为《大学古本说》,与《中庸章段说》《读论语札记》《读孟子札记》,合称为《四书解义》。

李光地经过如此漫长的岁月才真正完成这部书,可见他对待学术非常严谨。他曾说:“凡著书,须要将那部书,字字精神都灌注得到。”[11]又说:“大凡著书,有一字不安便不好。”[12]他又批评当时学者对待著作缺乏认真的态度,过于草率,他说:

古人终身不得几篇好文字,著一书,便终身精力数十年功夫。今人动辄成集,不数月便著一书,如何得好?渠见孔子《诗》《书》《易》《礼》《乐》,都是成于二三年间,不知孔子周流天下,多见多闻,遍举历叩,已数十年功夫,不特腹稿久成,只恐改订之本亦不一。至此时才了无疑义,遂为定本。朱子《四书集注》不知经几番改窜才定。[13]

他以孔子、朱熹为例,古人穷其一生才有几部著作,而现在学者在几月就著成一书,必然不会出精品。李光地的批评是十分中肯的,也体现出他对自己学术著作的高要求。因此李馥评价他的学术“深浅纯粹,沈酣六经、四子之书,上博汉唐注疏而一以程朱折其中。患学者兴疑于《大学》古今之异,而使前贤译圣启蒙之心晦焉,于是沈潜考核其旧贯。然而诚明之旨,敬义之传,其所疏通而发明者与宋贤初无芒忽之差也。其他《中庸》《论》《孟》章句,意理亦颇有所新得。生平屡削其稿,不轻出示人。”[14]以上评价虽然有些过于拔高,但也不是毫无根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