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你怎么写物

重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你怎么写物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我在居住的小区里发现居然也有一座这样的旧谷仓,庞然大物,占据了很多的土地。这样,一个旧谷仓,在田野,在社区,在小镇,让我有了三次的起伏,对它的认知和理解有了层层递进式的进展。希勒的画,让我惊叹并惭愧地看到了,美国人是将物化为了感情和精神,让谷仓成为一种艺术品,表现出的是美国人对谷仓的深厚感情。

重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你怎么写物

如何将物尤其是司空见惯的物,写得别致而新颖,同时由此及彼能够让人生发出几分思考来,也就是说,既可看,又可品;既能写得有点意思,又能写得有点意义。是我最近在写这样一类文章时最费琢磨的事情。

这一次来美国,因为是在印第安纳州,这个州是美国一大农业州,所以看到很多田野,在田野里看到很多早已废弃的陈年旧谷仓,非常有意思,是在别处尤其是我们国家很少见到的景物。它们多少年了,就立在那里,没有任何用途,却没有被拆除,成了田野的一笔。我知道写它的有意思的地方在哪里,却不知道写它的意义在哪里。

后来,我在居住的小区里发现居然也有一座这样的旧谷仓,庞然大物,占据了很多的土地。这让我感到非常奇怪,这在我们国家的城市里是绝对见不到的景观,哪里会把一座早就废弃的破旧谷仓,还留在寸土寸金的小区里呢?房产商带着推土机早就把它拆除,盖起商品楼来了。但是,这里的人们没有把它移除,为什么呢?为什么还保留着它,让它占据了那样多可以转换为金钱的使用面积,和人们相安无事,而且还相看两不厌呢?我没有想好,还是没敢轻易动笔。

再后来,我去了一个叫新希望的小镇,看到了一座旧谷仓被改造成了一个剧场,成为当地一个地标式的建筑,并不是以前我以为的,旧谷仓一点用处也没有,只是当成怀旧的一种旧物借此寄托情感。这似乎又不仅仅属于废物利用,这种农村和城市的对接,历史和现代的交织,象征和实用的错位,让我耳目一新,比我以前对谷仓的认知和想象要丰富了许多。但是,我依然没敢下笔。

这样,一个旧谷仓,在田野,在社区,在小镇,让我有了三次的起伏,对它的认知和理解有了层层递进式的进展。之所以没敢下笔的原因,在于我还没有找到能够串联起,或者说是穿透这三次看到不同类型的旧谷仓的东西。也就是说,还缺少画龙点睛的东西。

在这里,我认为主题和思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却又不能简单等同于一回事。主题是属于文章的,是落实在文章中最后的体现;而思想则是属于作者的,是写文章之前的酝酿和思考。这是有前后之别的,不可混为一谈。而且,后者是先于前者,并重于前者的。(www.xing528.com)

因此,穿透文章的思想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文章素材认识与理解的过程,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就像一锅肉骨头,需要时间的炖煮,才可以熟烂而成为美食,其所散发出来的香味,便是文章的主题。文章主题的最后提炼,是文章思想寻找过程中最后呈现的结果,需要一点耐心,才会在有时候不期而遇,在突然之间迸发出灿烂之花。

这个旧谷仓一直在我的眼前晃,在我的心里动。我非常想写它,但我劝自己沉住气,桃子还没有熟,熟透了,自然就会怦然落地。一直到有一天,我去芝加哥的美术馆,看到美国著名画家查尔斯·希勒的一幅油画,画的就是我已经看过无数的乡间旧谷仓,尤其是看到了画框旁边的白色纸片上印着画作名字中那个“谷仓”的英文字母的时候,心里竟然有些激动,仿佛他乡遇故知,我一直等着的就是这幅油画。这幅油画上的谷仓,和我以前在生活中见到的谷仓,重叠在一起,迸发出了火花。我站在那里,看了许久,一直到美术馆快要关门。我知道,桃子终于熟了,思想不期而至,一下子贯穿并穿透了以前三次我看到不同类型的旧谷仓。我可以动笔了。

希勒的画,让我惊叹并惭愧地看到了,美国人是将物化为了感情和精神,让谷仓成为一种艺术品,表现出的是美国人对谷仓的深厚感情。这就是文章最后写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属于并寄托自己民族情感的乡间物品,就像荷兰的风车,就像我们水边的石磨和屋檐下垂挂的蒜辫或红辣椒。”

我们初学写作时需要记住,单纯就物写物,永远不会写好,因为这样的写法只会将我们自己的心一并物化。如果人为地替物先设置主题,也很难写好,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从物中发现和人相呼应的东西,或者发现了却没有化为鲜活的思想,穿透我们要写的物,物便还是死的,没有真正地活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