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留住活的传统: 积极传承,保留与融合

如何留住活的传统: 积极传承,保留与融合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这样表面上留住了文化,实际上却丢失了传统。如果人们只能从死的物件上去记载传统,那将意味着活的传统在眼前消失。留住传统,特别是留住活态的、生动的传统,必须使传承者自身有积极性。正是由于田师傅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让这些老传统得以顽强地存在。对田师傅的传统手艺,我们也不是全部的继承,而是有所舍弃与保留。对传统最好的保护和传承,就是让文化遗产能够与现实生活的和谐交融,让它们仍旧“活”在我们的生活里。

如何留住活的传统: 积极传承,保留与融合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铁匠,人们都喊他“田师傅”。在他的铁匠铺里,祖辈传下来的上百件工具被他精心地挂在墙上。它们带着古朴和刚强,散发着陈旧的气息。在铺子的一角,我发现了铁匠的地铺,只有破旧的被子和枕头,那便是他守望传统的住所。

每天,铁匠铺子的炉火一闪、锤声一响,人们便挤到门口来看热闹。大家还送了他一个外号——“末代小炉匠”。然而,他的存在已与现代的城镇生活形成了一种矛盾:小区需要安静,不能让他再继续打铁;平房需要拆,也不能留下这个作坊。

开始我想,要解决这个矛盾并不难,只要找一间房子,把他祖传的老物件、老工具搬进去,建一间城镇民间铁匠博物馆就可以了。但这样表面上留住了文化,实际上却丢失了传统。传统在生活中,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博物馆可以留存住一些传统,但那只是记忆性的、物态的。如果人们只能从死的物件上去记载传统,那将意味着活的传统在眼前消失。

在思考传统如何适应新的环境时,我想起冯骥才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传统的生动是留住传统的重要因素。”留住传统,特别是留住活态的、生动的传统,必须使传承者自身有积极性。

说回那位田师傅,在生活中他还有许多独特的手艺。以前每到清明,家家为故去的亲人烧纸,都要先在纸上打上“印”。这种打印的工具叫“纸镊子”,如今市面已经上没有卖的了,但田师傅就会做。一次与他聊天,说起从前挖煤的矿工有一种用嘴叼的“灯虎子”,有了它便可以腾出双手去背筐爬坡。听完我的描述,他竟然很快就做了一个出来,造型十分精美,让人赞叹。我常常夸赞田师傅的心灵手巧。他总是淡淡地说,这没什么,就是从心里喜欢罢了。正是由于田师傅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让这些老传统得以顽强地存在。

像田师傅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大众的广泛认知。如今的城镇生活中,每天依然有很多企业、艺术家、公共服务部门正在寻找着田师傅这样的人。需要他们来制作、修复那些正在消失的老物件,例如犁杖、垮车子、轱辘、绳车子、老锯、斧子等。(www.xing528.com)

社会转型期中,传统最易丢失。而一种传统的丢失,往往意味着一部分文化的消亡。只有让那些生动的传统活下来,其中的文化价值才能被传承下去、保护下去。

对田师傅的传统手艺,我们也不是全部的继承,而是有所舍弃与保留。未来的城镇发展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要对铁匠作坊所产生的烟尘、废料进行限制;未来的居住环境越来越趋于宜居化,需要更加安静,铁匠作坊的锤声将被限制;铁匠作坊的功能与社会生活的需求逐渐分离,单件打制已满足不了批量需求。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行选择和调整的。

但从古至今的铁匠们所传承的技艺,以及包含在其中的历史、民俗文化是必须保留的。比如对于铁匠的锤声,可以在“六一”儿童节、“五一”劳动节的时候举行“响锤节”,让孩子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去听一听铁匠文化的久远呼唤,唤起大家对劳动创造者的尊敬和对曾经存在的文化遗产的思念。

无论社会如何进步,传统都不应该消亡,因为社会文明的发展与文化遗产的继承并不矛盾。对传统最好的保护和传承,就是让文化遗产能够与现实生活的和谐交融,让它们仍旧“活”在我们的生活里。

(作者:曹保明;选自《中国艺术报》2015年3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