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习俗的承继与传承

传统文化习俗的承继与传承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传统节日与饮食习俗传统的饮食习俗往往与节日、节气、不同季节的生计方式和农事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洪坑村村民由于大多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农事劳动,仍然保留了在特定的民俗节日制作传统客家小吃的习惯。(二)传统婚嫁习俗在客家传统观念中,如果男子超过二十五岁还没有结婚,女子超过二十岁还不出嫁,就会被人家议论,父母也没面子、不光彩。写明新娘出门、入门时辰和安床、喝交杯酒的时间。

传统文化习俗的承继与传承

(一)传统节日饮食习俗

传统的饮食习俗往往与节日、节气、不同季节的生计方式和农事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洪坑村村民由于大多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农事劳动,仍然保留了在特定的民俗节日制作传统客家小吃的习惯。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人们习惯用红糖水煮实心汤圆,以象征一年的生活甜蜜,家人团圆。这一天不仅是元宵节,还是洪坑村祭公王的重要日子,村民们纷纷将家中的美食带到村中河边的大榕树下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清明节 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野艾糍。由春分到清明期间,村民往往采摘艾叶做艾糍。春分过后就进入备耕开耕农忙时节了,所以俗语有说:“吃的野艾糍,肩头磨得损。”

端午节 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农历五月正是黄豆成熟的时节,村民家中都会制作客家的特色美食——酿豆腐

中元节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元节是七月十五日,但当地客家人在七月十四日这一天祭祀祖先,俗称“鬼节”。据村民说,当年洪坑村的开基祖林氏有两兄弟,分居洪坑、岩太两地,为报老母养育之恩轮流奉养之法,议定端午、重阳、中元三节提前一天在洪坑母亲处过,以尽孝心,后来已成定例,沿袭至今。此时正是上半年的作物已经收获,下半年的耕种也已完成,人们正处农闲,于是家家户户磨豆腐,制作新鲜的花生,以及宰鸭子用来祭祀祖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也是客家的鬼节,客家人祖上的二次葬都在这天进行。这天吃的小吃是九重皮。

(二)传统婚嫁习俗

在客家传统观念中,如果男子超过二十五岁还没有结婚,女子超过二十岁还不出嫁,就会被人家议论,父母也没面子、不光彩。在民国时期,男子十七八岁,女子十五六岁就结婚,一般都不超过二十岁。而做父母的更加迫切,一方面是为了传宗接代,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家族面子。一般家里即使再穷,借债、典当甚至卖田地也要把媳妇娶来,婚后生活如何就另当别论了。

相 亲 相亲又叫“望人”,男子由媒人(介绍人)带到女方家里,还有几个朋友陪同叫“做目镜”,帮助男方观察和参考。男子见到女方要给脸花钱(见面礼,过去一对光洋,如今一般五十至一百元人民币),女方一定要煮点心和酒菜招待(中意煮面,不中意煮米粉)。女方则先偷看男方(或叫知己的女朋友代相)。同意就下楼见面,有的就在楼上栏杆亮一下相,然后媒人和女方父母座谈聘金、礼物和结婚料(包括猪、牛肉、鸡、鸭、粉面等),谈好了扎定(付定金),一股数字取个九字吉利,如三十九、六十九、九十九、逢九谐音“久”,意思是长长久久。

送日子 送日子即订婚,就是决定结婚日期,要用红纸写一张“星期贴”。写明新娘出门、入门时辰和安床、喝交杯酒的时间。新郎送日子要先付一半聘金,如过去聘金光洋299元,就要付150元,当今人民币三至五千元,尾数也要“九”,还要加三牲和香纸烛炮提供给女方敬神。(www.xing528.com)

订婚仪式时,女子坐在大厅中央,接受婆母祝福,并由婆母给她戴上订婚戒指耳环,仪式即算结束。

迎 亲 结婚前一天,旧社会男方要请轿子(花桥)、喇叭班、挑几担猪肉、牛肉、鱼、蛋、面、粉计二三百斤东西到女家,叫“起轿”。当晚在女方家住(新郎本人不去),第二天一早把新娘抬来。

新娘出嫁之前由父亲带到祠堂祖宗拜别(烧纸),回家再拜天神、门神。临出门父母要办一桌酒菜为女儿饯行,送“扎腰银”和一包借心惜肝(一包米借加鸡心鸡肝)给女儿。出门时辰一到,由父亲扶上轿,新娘要大声啼哭,称“哭好命”。一家人送到大门口,就在这震耳的哭声和鞭炮声中把新娘抬走了。

迎亲队伍走在最前面的是“拖青”,拉一根手臂粗连根带叶的绿竹,竹头部用红带子挂一块猪肉(带食禄)。接着是两顶“打灯轿”,里面坐的是新娘的小弟弟或小堂弟,各有一盏风灯(船灯)点着从女家带到男家,以祝新娘来年生贵子。后面是新娘轿、轿两边跟着媒人与陪嫁人,轿后面是挑回席篮的,篮里面将男方挑来的东西每样留一点,意思是“吉祥”、“有余”。后面跟着喇叭鼓乐队与抬嫁妆队(嫁妆有桌椅衣柜、箱笼、台镜、帐围、马桶等,衣服穿戴一应俱全,古时还有带棺材的)。民谣说:“上等人家赔钱嫁女,中等人家将钱嫁女、下等人家赚钱嫁女。”说明女方嫁妆的多少决定于家庭的经济条件。

入 门 新娘轿停在新郎家门口,等时辰一到就要入门。新郎头戴礼帽,身穿长衫,肩披红绸带,手上拿把纸扇来到轿前,先用纸扇轻敲一下轿门顶,新娘在轿里向外一脚踢开轿门,婆婆上前扶出新媳妇(也有叫别人多子孙的大娘扶)。此时门前鞭炮鼓乐齐鸣,新娘一踏进大门槛,把随身带的一包红枣、花生、糖果撒在门厅上,让看热闹的小孩抢拾,意思是进门后早生贵子、夫妻生活甜甜蜜蜜。由大门进到厅上拜堂,然后才进洞房。中午婚宴后,新郎新娘在新房内先喝“交杯酒”,除鸡、鱼肉之外,还有一个分成两半的蛋,每人一片,各人先喝一口酒,然后对换杯子。喝交杯酒先由长辈主持人说好话,点燃两支蜡烛,同时口念:“双手点火,百年偕老。”如今,新娘到男家就不要这么麻烦了,只要几个女朋友陪嫁,远的坐车,近的步行到男家,入门一串炮,进门可同桌,嫁妆有皮箱、彩电摩托车等,既简单又气派。

闹洞房 交杯酒喝过后,入夜就闹房,来闹房的都是年青男女朋友。在新社会,闹房不在卧室,改在厅堂,人多又热闹。闹房的程序是:先由新郎新娘向来宾敬茶、奉烟、分喜糖,闹房人中选出一两个主持人,把新娘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等情况当场介绍给大家,然后叫新郎介绍双方认识或恋爱经过,接着叫新郎新娘表演各种节目,如两人同喝一杯茶、吸一支烟或同唱一支歌。跳舞、挽肩、接吻等等。乡下人对这些节目都觉得新鲜有趣,往往看热闹的男女老少多达几百人,笑声不断,一直闹到深夜。

新时代的今天,把闹房改为“茶话会”或开“舞会”的。有的就改为招待电影、录像,形式比过去轻松得多。

送 亲 新娘在进门的第二天早饭后送亲。凡是出嫁时娘家来的人,吃了早饭就要回去,男家要给每个人送红包和一条毛巾,表示感谢和洗尘。他们临走时要向新娘道别,旧时新娘要大哭一场,以示依依不舍。临别时新娘只能步出房间相送。如今新社会就不同了,新娘既不哭也不只步出房门,而可送到楼外,甚至送到车站上车才回来。

客家人娶媳妇,旧社会规矩十分多,如送亲以后九朝探娘家,满月娘家母来看女儿等等,都是母女互相看望以叙别情而已。如今,客家人大多受现代观念影响,尤其是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觉得传统的婚礼仪式“很土”,在婚礼仪式上将传统习俗渐渐弱化或抛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拍婚纱照,去酒楼设置婚宴,甚至旅行结婚,已成为新时代客家年轻人热衷的选择。随着村落开发为旅游景区,时常在村落中表演的客家婚礼场景,早已失去传统的内涵,成为游客的娱乐节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