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彩管到王者:探访中国彩电工业的发展历程

从彩管到王者:探访中国彩电工业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没有彩管这方面的支持,那中国的彩电是发展不起来的。所以我们中国的彩电行业的发展,应该说跟中国的政府领导、主导是有密切关系的。另一因素,超大的市场消费因素。

从彩管到王者:探访中国彩电工业的发展历程

嘉宾:胡秋生(胡)

杨向杰(杨)

访问:金敏华(金)

整理:陈汝佳

时间:2017年6月12日

地点:中国·广东·东莞市·广彩城酒店

金:很多人喜欢访问你,为什么?

胡:我故事多。(笑)

金:彩电比我们彩管显赫得多……

胡:彩电这个战争呢,的确更波澜壮阔。

杨:因为彩电的特点嘛,就是最终消费市场。

金:对,作为这个彩电业拓荒者,你可以算是更大程度上的行业先行者代表。

胡:可能吧!哈!

金:好,我觉得作为这个彩电业这个拓荒者先行者,你怎么看这个彩管业的发展?中国彩管业的发展,彩管作为彩电生产上游企业,它对中国彩电业发展带来的一些影响是什么?

胡:应该这么说吧。这个彩电制造业的发展,它有两个核心的部件。一个就是CRT(彩管),另外一个就是集成块。这两块是最核心的。如果没有彩管这方面的支持,那中国的彩电是发展不起来的。这跟中国整个市场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包括我们消费市场,从以前很小的一个规模,到之后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及消费市场。

所以我觉得两者还是相辅相成。还有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当时的中国政府领导层决策的决心,也有很大关系。当时负责行业政策制定实施的电子工业部,作为振兴中国电子工业领导部门,当时有一个非常大的行动,就是中国电视工业的一个国产化的大运动,就是在彩电生产制造初始阶段。所以政府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我们当时也是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也是有政府这么一个引导,来创造一个很好的环境。我们当时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我们中国的彩电行业的发展,应该说跟中国的政府领导、主导是有密切关系的。

金:政府领导,国营?

胡:那当然了,这个产业发展政策,我觉得也是跟中国的电子工业发展战略有关,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胡:很多人才的概念,很多市场竞争的意识,都在彩电的整个竞争里面,表现得非常充分。还有一个因素,彩电也是当时大家很关注的家电首选。

胡:家庭购买电器,一定要先买彩电这样的电器。

金:对。

杨:电器三大件,三大件之首。

胡:对。而且当时初步信息化,中国的节目源也越来越多。电视台也越来越多,节目也越来越丰富。

金:对。

胡:当年我们也是通过电视来娱乐,并作为主要的生活娱乐的一个来源。同时也是获得信息的主要平台。所以大家都非常重视。消费者也非常有热情。这也推动了我们彩电的发展。另一因素,超大的市场消费因素。

金:从你个人的经历,你1982年到深圳入职陆氏电子。那时“三来一补”,都在外资市场吧?

杨:不是。

金:也有国内市场?

胡:不是。我当时就是陆氏电子,不是三来一补,陆氏(港资企业)本身是一个港资投资企业。

杨:香港的。

胡:它是一个很完整的彩电企业工厂。我们当时来的时候,大学毕业。我是1977级的。我第一次分到陆氏电子,有很大的心理因素。原因很大程度因为陆氏电子是一个资本家的公司。我去学一些新的东西。

杨:港资。

胡:港资企业。我当时是国家干部,但我还有这份勇气啊。

金:您跟陈伟荣跟李东生是一个班的吗?(陈伟荣是前康佳集团总经理,李东生是TCL集团董事长)

胡:我们是同一个年级的。

杨:同一个年级的?

胡:对,跟李东生是一个班。跟陈伟荣是同一年级,不同班。还有黄宏生(创维集团主席),我们几个人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属干部级,中国内地第一批彩电的人。

胡:所以后来中国出现了很多彩电企业,如长虹。长虹是我工作了5年之后,才来陆氏引进我们这个SKD。就是机芯组装。机芯是彩电生产的基础,一些关键工程技术的研究人员是在我这里培训的。所以我是他们的师傅。当时我是很多先进材料及机芯的研发,后来就是咱们引进了设备,帮很多任务厂引进了设备。还有那个当时国产化还没开始,我在陆氏,陆氏电子的港资身份有很大优势。

胡:很多零件、组件都要进口。当时就很多国内电机厂都必须引进,不引进他们就没有产品技术,没有零部件什么的,彩电整机无法生产。

金:做不了?

胡:做不了。所以整套引进,包括引进生产设备,生产技术,采购主要零部件。那时候我就是被派去到处建厂。所以我在国内很多彩电厂搞建设。包括我后来的太太也是在建厂时认识的,后来把她娶回来了。哈!

胡:还有就是东北,沈阳电视机厂,还有东北大连星海。还有好多。我当时就带队,我带队就负责全部的。

金:你数过没有?建了多少条线?

胡:经我负责有十几条线吧。

胡:有十多条线。

金:十多条线都是你去负责建设?

胡:是。

胡:那一年代,只要有批文,你就可以引进,当然还要有外汇。(笑)

胡:当地政府支持,引进就必须得找我。我们当时还在香港有两家,一个就是那个港华,一个就是陆氏。

胡:陆氏后来1997年就给TCL兼并了。那兼并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也是因为有我。因为我是陆氏的总工程师。所以在公司跟老板都很熟悉。他们对我也很信任。然后这边TCL李老板对我也很信任。当然应该说这个时候人才还是比较欠缺的。但对这个兼并能不能成功还是有疑问的吧?我说,我去,我肯定去。陆先生对我也非常关心,非常非常信任。很重用我。

金:当时中国彩电,内地彩电与香港彩电业分不开,港华建立康佳,TCL收购陆氏。

胡:没错。

金:这个一开始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在中国这个土地上,大的那个彩电公司是港华。港华呢,后来就是建立了康佳。那过了10年以后,康佳还在,TCL还在,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胡:陆氏一直在,在后来,陆氏组成了一个合资公司叫华发。

胡:在汇一城对面。

金:华发?

胡:对。陆氏坚持到后来呢,就是也提出要兼并了。TCL兼并了,主要TCL的管理和经营。他成为股东,后来TCL上市之后,他逐步就在市场上退出了,就没有再出现了。

杨:但是现在他们在越南哪个工厂,还是陆氏。

胡:对,是这样的。实际上我们TCL还是逐步脚踏实地,实实在在,而且当年,也是在几乎跟国际上的品牌竞争。它那品牌比如说日本品牌最强,当年的韩国品牌还不是那么强。日本品牌强,但是后来从结果来看呢,还是中国的产品品质、技术逐渐改善了。在某些地方就明显地超过日本品牌了,之后就在中国最后的产品市场,就成了以国有品牌为主导,一直到现在,就是这样。后来从CRT转入平板之后,国产品牌优势就更明显。所以在产业竞争过程中,锻炼了我们整个行业竞争的气氛,能力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我们适应了这种竞争及环境变化。你看后面的转平板就转得比较顺利,而且还开拓海外市场,也是以CRT市场渠道作为主体。兼并汤姆逊,是全球第一大彩电。当年全球第一大彩电2200万台/年。

杨:对啊,以前我们出口的主要的地域都是发展中国家。兼并汤姆逊之后,就进入了发达国家,欧洲市场、北美市场。所以给我们的锻炼,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篇章,过程当然是很辛苦,也走了不少的弯路。但是现在回头看起来,就像你们TCL主席,李东生先生所说的,虽然在交了学费,但当时还是有很多的收获。所以现在以TCL为例,他可能就能大胆地在平板上做一些投入。还有现在整个市场发展的态势也不错,也挺好,起码现在回头看是这样。

金:收购汤姆逊是哪一年完成的?2004年,是吧?

胡:2004年7月5日。

杨:2004年开始谈判嘛。

胡:不,是2003年7月份,我们在那个摩根史丹利公司里面去见面。杨总想起来了吧?

杨:对对,想起来了。

金:TCL与汤姆逊合作起源现在怎么看?

胡:最早的合作?当时我们在1992年,我们大家都是1992年、1993年开始交往合作,而且当时我们两家合作前已经是各自市场的赢家了。

杨:对对对,我先说一下。TCL当时生产所需要用的彩管全部是长城电子公司负责任,汤姆逊彩管就是那个时候进入中国,29英寸我还没有卖得动,我就拿28、29跟长城电子公司合作,1993、1994年它一炮而红,一卖卖了20万~30万个,29英寸大屏的。TCL因此成为国产品牌的大屏幕No.1,我们汤姆逊的彩管,也变成大屏幕彩管No.1。所以我们走到2000年。大家是从1992、1993年开始,到2000年两家合作是赢家。

金:那如果往回看,回头看就是说2004年这个时候,签这样的一个合并协议。这时候实际上是CRT彩电行业的尾声了,是吧?

杨:算是尾声,也是顶峰。

金:也是顶峰?从哪方面?

杨:我说顶峰是技术,是市场份额。

金:你现在回头看你觉得这样一个合并,是做好还是不做好?

杨:当然还是要做好,肯定是要做的,而且是必须做的。但你不做的话,No.1那个椅子让给你坐你还不容易坐?就是这样子的东西。就是顺其自然地走也存在危机,不是说我故意要去想挑中什么,是他们自己一看不行了有危机了,他就要把这个市场转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

胡:对。

胡:汤姆逊他们自己的战略意识还挺强的。

杨:一定转到中国来。(www.xing528.com)

胡:它一定觉得它自己做其实很有前途的。

杨:对。

胡:所以要趁稍微值点钱的时候,是吧?还能值点钱的时候,就把它交给TCL了,而且它们也看到TCL有这个需求。但是我们觉得是有这个需求,当然了因为经验的不足,肯定也是有些损失了,这个过程有些损失。但是我觉得这个很正常,所以你一定要强起来,我也觉得还是要做,而且是必须做。

金:如果不做会带来什么损失?

胡:不做,一个企业这样子,就是你不做这个事等于你不敢提,你想打退堂鼓,不想向前更进一步。

胡:就等于你不想做CRT彩电或向更高科技领域LCD发展,你不想做。你不想去争取机会去求发展。

杨:这个我要补充一句,有些现在人说,说当时TCL上了当,跟汤姆逊合作,这个说法是胡说八道。整个事情是这样子的:2002年开始,我就接了一个任务,就是汤姆逊把它美国第一大、欧洲第二大的彩电业务转交给中国公司。但是他们申明的不收现钱,不是卖,而是合并。合并要中方控股。过几年后呢,它就拿着股份走了。刚开始我经历了一个很漫长找对象的过程,我就找TCL,TCL不理我,后来半年后才知道,他们在跟飞利浦谈。飞利浦要求控股,所以我们一开始我找TCL,但是没有谈成。然后我找创维,找黄宏生,黄宏生说,你不要开我的玩笑,我市场价值才20多亿。他也不行。然后我找长虹,长虹很快和我们开始谈判了,那已经是2003年。

胡:就是长虹有兴趣?

杨:当然有兴趣,现在是谁拿了我这一块,谁就是世界第一。

金:老大?市场老大?全球的!

杨:合并后马上是美国第一位,有RCA品牌。欧洲第二位有汤姆逊品牌,我还有很多品牌,是这样。长虹跟我们谈的三四个月,我叫停。因当时长虹是A股上市,我没办法去交易。于是我就打个报告给汤姆逊总部,叫停长虹谈判。后来就找康佳,康佳有B股,有B股,就好像有交易条件。然后我就谈了几个月,快签合同了。但是我还想一个问题,我问康佳,那个B股,一天可以卖多少?回答说100万美元,天啊!我拿着3亿美元的东西,每天只交易100万美元,要到什么时候完成交易?也不现实,那我要保证可行及最后要善后的,要妥善处理,所以我最后还是打了个报告暂停谈判。我记得是大概四五月份,2003年,我打了个报告给巴黎总部。我跟汤姆逊说,其实只有两家公司合乎客户条件:创维和TCL。

那创维已经知道不可行了,TCL要不要再找它,我们就开始再思考,但是他们还没有答复。直到有一天就是那个摩根史丹利公司,那个竺先生,他负责跟TCL与飞利浦他们谈合作项目那个竺先生。他打电话给我,他说他们项目告吹了。吹了?飞利浦吹了就好了。我们可不可以再变成合作伙伴?于是他们约TCL,我们就约汤姆逊,又重新开始新一轮谈判。其实各方都是很熟悉的。就是2003年7月份就跑到香港总部,大家见面谈,大家都是熟人。很快4个月后我们在广州白天鹅宾馆,我们签了一个合作备忘录。三个月后,就是2004年1月份我们在法国巴黎,胡锦涛主席出席中法建交40周年纪念活动,国事访问法国的时候,在总理府跟法国总理,当着胡锦涛主席的面签那个合资协议。我在场呢。竺先生也在,就TCL李东生去了。之后搞了很长时间,22个合同,谈得我们都快累死掉,哈……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胡:对的。

胡:杨总你记不记得两家谈判时,汤姆逊当时首席代表是谁啊?我记得我是TCL集团首席代表。(笑)

杨:对啊,胡总是首席代表。汤姆逊那边是莫理斯。

胡:后来我们就在7月1日,TCL大厦开张那一天,我们就那天就是整个成交,就要合了,TTE公司,就宣布成立。之前我们还在香港搞了一个活动。深圳TCL大厦开张那一天,我们的领导也来了,他就是八十年代TCL前董事长——李鸿忠先生,时任深圳市长(现任天津市委书记)。

胡:对于TCL并购汤姆逊项目,这里可能有个细节要更正一下。当时呢我是TCL首席谈判代表,我们谈判团队非常强大。顾问公司是世界一流的公司,好像摩根史丹利公司、麦肯锡等。

胡:还记得我们两家有一次谈判的时候是封闭式的,在蛇口,20多天。在那里每日三餐,封闭式的。就在那里大楼里面封闭了20多天,高强度的20多天。真正谈判,最后成立的时候,公司名称定为TTE。

杨:回头看,并购给TCL带来什么东西?

胡:你要看是哪方面的,我认为第一个是品牌效应,品牌一下子上来了。第二个呢当时大概也就是对企业规模有帮助,当时我记得央视新闻联播,就有这么一个标题,“中国企业首次兼并世界500强企业”,作为新闻联播一个重要新闻来说。

杨:基本上就开启了一个新篇章,从中国国人来讲呢,就等于是开了第一枪,一个发令枪一样的。

胡:难度很大。

杨:所以这个重要性很大,而且是一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上。所以李东生说得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其结果是你可能成为烈士,也可能成为勇士。他们付出,为中国企业做了很重要的贡献。

胡: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当时是我很敬佩我们那个李东生董事长的。真的是比较勇敢。

金:说说品牌的效应?

胡:第一个,我说第一个是品牌效应。其次这个也给我们整个国家,也有一个振奋的作用吧,从精神意识层面。

金:对,绝对认同。

胡:合并当然对我们公司内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我们以前都是本土为主。但是企业的能力是这样的,企业的能力是你要有需求,你要有想法,你才能去学习的。而且中国企业还是有很多整天不想学习的人,你要找差距,刚才说差距。你发现了差距就去学习,提高,缩短差距,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最后还是付了很多代价,但是对企业来讲,你不能看短期的,要看长远发展。最终还是走出来。

金:你记得合并以后,你们总的员工有多少?第一次合并的时候,还有多少工厂、实验室啊?

杨:你记得有多少?汤姆逊是1万。

胡:汤姆逊当时1万多一点吧,我们TCL当时3万多,加起来接近于4万~5万个。

金:4万~5万个人,很大了,总体而言是很大规模。

胡:研发是增加了,你看在当时研发地点很多,美国有个研发中心,德国有,法国有,是吧?还有我们中国也有。全球有四个研发中心。

金:那工厂呢?

胡:工厂增加了。

金:分了不同的国家。

胡:泰国之后呢就是法国。

杨:波兰。

胡:波兰,还有墨西哥。增加了四个工厂。

金:就真的变成全球性的。

胡:布局上面就填补了很多空白。而且现在很多任务厂还在用,比如波兰啊还在用。

金:波兰的工厂还在用?

胡:还在。

金:对啊,所以没有失败。

胡:这次的中欧班列通车,咱们习主席去波兰出席通车典礼了嘛。那趟列车运的是我们去波兰的产品。

金:什么产品?

胡:就TCL的,我们国内的。液晶。液晶元器件、部件,从这边运到那边去组装。

金:很重要。

胡:这一趟中欧列车其实就是我们的专列。

杨:我记得,我介绍过那个波兰的总统

胡:对对对,总统,当时的波兰总统杜达(Andrzej Sebastian Duda)。跟他见面,我就跟波兰人说,波兰这个工厂是欧洲最大电视机厂,还是现在整个波兰国最大的彩电工厂,还是属于我们中资体系。哈!

杨:对,在欧洲嘛,欧洲最大。

胡:我们做了以后给欧洲市场销售

杨:欧洲最大的工厂。

胡:它还是用汤姆逊品牌。TCL跟汤姆逊品牌同时可以使用。

杨:也用TCL品牌?

胡:也是用。

杨:联合品牌。

胡:都是用汤姆逊跟TCL。

金:因为时间不多,就是我想问一下……因为中国的彩电市场在过去20多年,一度是非常热闹,就你现在如果回过头来看,你觉得哪些事件,你脑子里现在一想就能想起来的,对中国彩电业的发展,生死攸关。或者今天想起来,你会发现,就是不能忘却?

胡:生死攸关,怎么说呢?这个我倒是……因为产业的发展是中国大势所趋。所以国内对每一个工厂本身,每一个单位本身有生死攸关,但是对整个行业没有。因为有国家的布局,在调控

金:美国反倾销对你的影响?

胡:反倾销对我们影响也是很大,但是好在我们在美国销量不太大。还有就是质量、产量优势。最后应该兼并汤姆逊后,对化解这事件起了关键的作用。所以如果说大事件,我想起来就是有这么几个大事件。

杨:另外,其实他们合并以后呢,在西欧有工厂,在北美也有工厂,所以避免两个地方的反倾销,对彩电,很重要。那其实元器件都是在中国做了,运到那边生产去,就避免了反倾销。

胡:现在据我的观察,现在情况就是彩电行业在从CRT转为平板,就是很顺利的。从CRT转为平板。其实彩电行业CRT的那个市场影子还在。现在好多问题都还没有水落石出。就是彩电那个行业里面,竞争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还在等待结果。

胡:还有一个叫企业结构。企业结构现在我们产业也非常奇怪。有民营的,现在生存下来的。好像都有合资的。这个国有的都有。外资那时候也有。非常奇怪。那么这个东西呢,将来还是没有结论的。现在还在继续当中。看看,再看看。这个答案还是延续将来。当时呢,有一些,以前是一些落后的,不及时改进的。竞争力不行的,早就淘汰掉了。现在就剩那几家。我想还在等待。

金:就是什么不行,已经基本上有大案要案,但是什么行不知道。

胡:对。而且现在互联网已经进来了,对产品的一些形态又发生变化。而且企业现在做彩电,以前做硬件为主。现在都做了软件了。还要服务,要不然跟不上,对吧?还有智能。相信未来10年真的是智能的天下。所以接下来不是说平板、CRT那么简单了。智能是未来的关键,所以现在我也挺担心的。首先我在工作过的企业,关系非常亲密的企业,我都挺为他们担心的。所以,真的不排除有些非彩电业会成为领导彩电的一个企业。这个可能性很大。

金:比如说彩电业。

胡:内容是大数据的提供者。这些都可以再跟智能有关,跟软件有关。硬件的重要性实际上比重降低了。它变成是一个产品的一部分而已,变成基础设施。而且它变得不是核心了。当年不一样,当年CRT行业,这个行业里面的核心,就是一个,就是CRT彩管。

金:所以也要明白这个问题,过去我们电视机是单一娱乐的机器。现在是个互联互通世界的一个硬件跟软件……

胡:互动的。

金:所以这个东西如果不能够搞互联互通,一定会消失的。彩电在将来一定会变的,大家一起拭目以待吧!

(访问完)

左一为金敏华;左二为胡秋生;左三为杨向杰

(以上内容,为嘉宾访谈个人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