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劳动供给变迁及农户家庭发展能力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

家庭劳动供给变迁及农户家庭发展能力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劳动供给中女性供给发生了大幅增加的转变。据201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到2014年全国农业劳动力中女性已占78.7% ,女性已成为农业劳动力的主要供给主体。最后,农户家庭劳动供给行为由本地务农为主向外出务工为主转变。从1985年的2000 万增加到1990年的5000 万,随后一直快速增加,到2005年达到1.26 亿,以及到2014年达到1.68 亿。

家庭劳动供给变迁及农户家庭发展能力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

农户家庭内部劳动分工结构的变迁,主要表现为:农户投入外出务工的时间更多、劳动力供给年龄结构改变、家庭劳动供给数量变化等方面。

首先,农户非农劳动时间逐渐增多,而农业生产时间缩短。黄祖辉、杨进等(2012)对湖南、江西、四川、山东和黑龙江5 省农户劳动供给时间分配的分析发现:农户家庭平均每个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上的劳动时间逐年下降,从2004年的111.45 天/年,下降到2008年的90.15 天/年。而平均每个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劳动时间却日益增加,从61.22 天上升到80.23 天。但是这一趋势会因地区而有所差异,粮食主产区的农户家庭会更倾向于从事农业生产。

其次,家庭劳动力供给年龄由年轻型向中年以及老年型供给转变。周兴(2011)认为21世纪初期前我国处于人口红利期,劳动力供给整体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出倒U形对称分布,和劳动力最优年龄结构曲线形状一致,30~44 岁之间的中年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最高,15~29 岁青年劳动力和45~64 岁老年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比中年劳动力的都低。

而劳动力的年龄供给结构近几十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年劳动力从1980年占总人口48.35% 的比重后便开始快速递减了近14 个百分点,到2010年降为34.75% 。相比青年组,中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变动并不明显,1990年以前基本在30% 的均值水平上波动,而年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自1990年22.19% 的比重开始快速攀升至2010年的31.88%,以每两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2]。但是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劳动力年龄供给结构也将向年龄大的劳动力方向发生倾斜。同时由于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青年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推迟了进入劳动力市场,从而使改革开放以来至当下农户家庭劳动力供给年龄由年轻型向中年以及老年型供给转变。(www.xing528.com)

第三,劳动供给性别发生了改变。农业劳动供给中女性供给发生了大幅增加的转变。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居多,使得农业劳动力供给中女性比例呈上升趋势,从而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供给主要是以男性为主到21世纪初期以女性为主的转变。纵向比较来看,农村劳动力供给中女性每年以1 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上升,由199 6年的41.56% 上升到2006年的53.2% 。从横向比较来看,女性农村劳动力供给比例超过男性,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的主力军,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供给中女性所占比例为53.2%,男性占46.8%,比男性多出了6.4 个百分点[3](刘畅、邹玉友,2013)。据201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到2014年全国农业劳动力中女性已占78.7% ,女性已成为农业劳动力的主要供给主体。

最后,农户家庭劳动供给行为由本地务农为主向外出务工为主转变。改革开放之前以及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限制农村人口流动的政策,使得农户家庭成员主要在家务农为主。而改革开放之后逐步放开了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剩余,大量的农村家庭剩余劳动力进行外出务工。而伴随着城市工资收入的吸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选择了外出务工的方式而逐渐减少家庭在家务农人员甚至直接进行土地流转而以外出务工为主。1980年以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不断加大。从1985年的2000 万增加到1990年的5000 万,随后一直快速增加,到2005年达到1.26 亿,以及到2014年达到1.68 亿(国家统计局,20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