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史中菽园杂记:中国饮食典籍史

明史中菽园杂记:中国饮食典籍史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史》列入《文苑传》。明人王鍪在《菽园杂记序》中也说:“本朝记事家,当以陆文量《菽园杂记》为第一。”《菽园杂记》封面其一,记载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饮食习俗。是书版本有《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等。

明史中菽园杂记:中国饮食典籍史

明陆容(1436—1494)撰。陆容字文量,号式斋,江苏太仓人,与张泰、陆僌齐名,号称“娄东三凤”之一。成化二年(1466)进士,曾授南京主事,后迁兵部职方司郎中,终居浙江参政。《明史》列入《文苑传》。

是书以记载明代朝野故实为主,旁及谈谐杂事。《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于明代朝野故实,叙述颇详,多可与史相参证。旁及谈谐杂事,皆并列简编”。明人王鍪在《菽园杂记序》中也说:“本朝记事家,当以陆文量《菽园杂记》为第一。”

全书共十五卷,收载不少有关饮食方面的资料,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菽园杂记》封面

其一,记载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饮食习俗。卷四介绍了大同一带的食鼠之风,让人大开眼界:“宣府、大同之墟,产黄鼠,秋高时肥美,土人以为珍馔。守臣岁以贡献,及馈送朝贵,则下令军中捕之。价腾贵,一鼠可值银一钱,颇为地方贻害。”还介绍了端午节赐朝官糕粽之习:“朝廷每端午节,赐朝官吃糕粽于午门外,酒数行而出。”卷六介绍了同一食物,不同地方的食俗:“尝登峄山,山僧作水饭为供,食一蔬,味佳,问之,云‘张留儿菜’。令采观之,乃‘商陆’也。余姚人每言其乡水族有‘弹涂’,味甚美。详问其状,乃吾乡所谓‘望潮郎’耳。此物吾乡极贫者亦不食,彼以为珍味。商陆在吾乡牛羊亦不食,彼以为旨蓄。正犹河豚吴中为珍异,直沽渔人刳其肝而弃之。时鱼尤吴人所珍,而江西人以为瘟鱼,不食。”江西民风俭朴,对饮食有许多节制,吃饭要“斋打底”,即第一碗不准吃菜,第二碗才能吃菜;肉食称“狗静坐”,这是因为当地的人们为节俭计,肉食只购买价廉的猪内脏吃,这就没有骨头扔给狗,狗只好静坐了;祭品称“人没分”,这是因为逢年过节祭神的祭品是从饭铺租来的,祭毕还要退回去,是不会分给参加祭祀的人们吃的。[61]像这样借助民谚和公众舆论来监督饮食行为的民风并不多见。“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讳离散,以梨为圆果,伞为竖笠。讳狼籍,以榔搥为兴哥。讳恼、躁,以谢灶为谢欢喜。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62]诸如此类的土特产和饮食习俗介绍,对于研究明代的饮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www.xing528.com)

王瓜非黄瓜

其二,介绍了一些地区的饮食原料。如卷一介绍了环庆等地的池盐:“环、庆之墟有盐池,产盐皆方块如骰子,色莹然明彻,盖即所谓水晶盐也。池底又有盐根如石,土人取之,规为盘盂。凡煮肉贮其中抄匀,皆有盐味;用之年久,则日渐销薄。甘肃、灵夏之地,又有青、黄、红盐三种,皆生池中。”如卷十四记有浙江龙泉特产“香蕈”(即香菇)制作方法:“香蕈,惟深山至阴之处有之。其法用干心木、橄榄木,名曰蕈樼。先就深山下斫倒仆地,用斧班驳剉木皮上,候淹湿,经二年始间出,至第三年蕈乃遍出。每经立春后,地气发泄,雷雨震动,则交出木上,始采取。以竹蔑穿挂,焙干。至秋冬之交,再用工遍木敲击,其蕈间出,名曰惊蕈。惟经雨则出多,所制亦如春法,但不若春蕈之厚耳。大率厚而小者,香味俱胜。又有一种,适当清明向日处,间出小蕈,就木上自干,名曰日蕈。此蕈尤佳,但不可多得。今春蕈用日晒干,同谓之日蕈,香味亦佳。”

其三,收载了一些饮食掌故,考订了一些食品名称。如卷二云:“京师有李实名牛心,红核必中断,云是王戎钻核遗迹。”同卷云:“有舜哥麦,其穗无芒,熟时遥望之,焦黑若火燎然,云是舜后母炒熟麦,令其播种,天佑之而生,故名。”当然,是书关于“牛心李”和“舜哥麦”典故的记载并非真实,但对于饮食文化研究而言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另外,是书还对一些食品名称进行了考订,如卷十二考证《礼记·月令》“四月王瓜生苦菜秀”中的“王瓜”,并不是黄瓜:“黄瓜,今四五月淹为菹者是也。《月令》:‘四月王瓜生苦菜秀。’王瓜非今作菹这瓜,其实小而有毛,《本草》名菝葜,京师人呼为赤包儿。谓之瓜者,以其根相似耳。今人以其与苦菜并称,遂疑即今黄瓜,而反以黄字为讹。”又如同卷考证《松江志》中的“海蜇”、《翰墨大全》中的“海娀”、温州人称的“鲊鱼”以及“海蜇”之称,都是水母的别名,云:“又水母俗名母海蛰,直列反,但不知为某字。《松江志》作海蛰,或作海蜇。《翰墨大全》作海娀。按:蛰,虫冬伏也,蜇虫伤人也。皆非物名,亦非直列音。娀,音除驾,《本草》作蜡,音同,音虽非直列,实水母之异名。温州人又呼水母为鲊鱼。鲊字无义,岂即娀音之讹耶?”这些考订也是很有价值的。

是书版本有《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