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巨鲸猎洋:破解核潜艇退役难题

巨鲸猎洋:破解核潜艇退役难题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破解核盾牌的“安全密码”“谨小慎微,精益求精”,这是写在某潜艇基地技术监测室大门上的字。核潜艇的“保健医生”——高级工程师吴水海手持专业仪器,穿梭于各种电气设备之间。攻克世界性核退难题——核潜艇退役处置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而基地某核退大队,提出了“安全彻底处置法”。

巨鲸猎洋:破解核潜艇退役难题

潜艇的“三性”决定了核潜艇人必须具备更大的牺牲精神。这“三性”是:深海环境的危险性、水下作战的毁伤性以及核动力装置放射性潜在的危害性,所以这也锤炼了核潜艇人特有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在核潜艇初期的研制、试验和训练中,工作环境恶劣、处境险峻。加之当时物质匮乏,补助微薄,报酬极少。但核潜艇人用顽强的意志,默默地承担着个人及家庭的各种困难,自觉地做着自我牺牲。他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常年超负荷工作,真正做到了“三不”,即不畏苦和累、不怕伤和死、不为利和名。

1965 年是核潜艇总体建造厂真正开始起步的一年,那个年代,生产和生活条件极为简陋。厂区没有道路,没有围墙,没有大门,没有厂房,一片荒芜,杂乱不堪。

初建的核潜艇基地,是一片芦苇丛生的海湾。没有住房,大家自己动手在盐碱滩、芦苇荡上建工棚;直到1975年,进驻基地的数百名技术保障人员还居住在破工棚里,夏天蚊虫叮咬,又热又潮;冬天用砖头堵死透风的窗户,烤火取暖。夏天台风一来,海水倒灌进水井,井水变得又苦又咸。当时不论战士还是干部,都睡上下铺,没有桌椅,只能趴在床上看书写字。当时器械不足,因陋就简,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车辆,官兵在严冬顶着寒风步行上艇保养机械;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洗消条件差,艇员在大冬天也用刺骨的凉水洗消。

当时的通信很落后,打一个特急长途电话要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加急电话要排两三个小时,如果是普通长途电话就得等5 个小时左右,现在看来真是不可想象。长期生活在大城市的外地同志,一到这个荒僻的地方,衣食住行都不适应。主食是红高粱米,从南方来的同志吃不惯粗粮,副食供应也十分单调,一天到头都是白菜萝卜土豆春节供应酱豆腐都要作为喜讯贴出通知。

核潜艇是一种危险程度较高的军事装备,比如人员要在承受高压的潜艇里生活,潜艇存在核辐射,如果不慎可能对人员造成伤害;潜艇发生事故后的危害程度更严重(比如核事故、沉艇事故);事故涉及的人员更多(每艘核潜艇编制100 多人);救援难度更大,影响也更广泛。在核潜艇工程建设、试验训练中,都可能面临对人员的伤害危险,关键时刻还要舍身抢修排险。在核潜艇建造中,也可能碰上危险,进入堆舱排除故障是经常的事情,甚至冒着高温、强辐射,钻进蒸发器里堵管……和平年代照样需要这种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核潜艇在试验和训练使用中,考验更加严峻。核潜艇深潜试验要下潜几百米,大气压力增加数十倍。由于是试验,不定因素很多,美国一艘“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时失事,艇毁人亡的。所以这种试验确实是一种生死的考验,核潜艇多次进行深潜试验,随艇下海的一百多名试验人员和指战员不怕苦、不怕死,每人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很多人留下遗书,义无反顾地下潜到海洋深处。

在“长征-3”号核潜艇90 昼夜长航考核试验中,艇员克服身体耐力的极限,不顾危险和对身体的危害,一往无前。特别是发生故障时,更是如此。比如在长航中,一个电动桥管阀卡死,只有进堆舱人工打开桥管阀。为了进堆舱排除故障,艇员分批冲入堆舱,每个艇员出来时都累得汗流浃背。最后机电长、业务长、实习艇长也先后进了堆舱。进堆舱检修机械,好比上战场刺刀见红。

核潜艇上的危险和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核潜艇人发扬为国献身的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为人先,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从事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建造的老一辈同志里,只有极少部分领导和专家被人所知,而更多的同志都默默无闻,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核潜艇人淡泊名利,不计报酬,无私奉献。他们就像核潜艇一样,献身大海,长期隐身甘当无名英雄,但他们不忘初心,毫无怨言,从不反悔以前的选择。

核潜艇90 昼夜长航中,很多艇员有这样的豪言壮语:“长航好比上战场,战场不是市场,不是谈交易的地方。如果花钱雇我们,给多少钱也不去!为待遇去长航,是对我们核潜艇艇员的亵渎!”被称为“驾驭中国核潜艇第一人”的杨玺将军,是唯一参加过第一代核潜艇所有重大试验和训练的人,可谓功绩卓著,给多高的奖励也不为过,但他不争名利,直至退休也仅仅获得了一个三等功。(www.xing528.com)

破解核盾牌的“安全密码”

“谨小慎微,精益求精”,这是写在某潜艇基地技术监测室大门上的字。核安全事关国家安危,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基地官兵用细节上的苛刻,破解了核盾牌上的“安全密码”。

核潜艇的“保健医生”——高级工程师吴水海手持专业仪器,穿梭于各种电气设备之间。突然,监测仪发出了“嘟、嘟”的报警声。他小心地一寸一寸地移动着仪器,报警信号的频率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信号频率最高的地方,经仔细检查,确认是冷凝器传热管出了问题。隐患得到了及时排除。这样的监测巡查每天都在进行,在基地大家称吴水海他们是“核潜艇保健医生”。近年来,基地已经建立了基地、大队、艇上三级监测体系,装备了一系列检测维修的先进设备,配备了便携式检测设备,使用这批装备的专业队伍和他们的执著精神,极大地增强了装备故障的预测预报能力,防患于未然。

攻克世界性核退难题——核潜艇退役处置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目前世界上对反应堆大多是海上处理法、浅土掩埋法等简易处理法,后续会带来一系列安全问题。而基地某核退大队,提出了“安全彻底处置法”。“核退”处置技术在我国属空白,国际上也没有现成的技术可借鉴。大队长孔劲松是位核专家,面对如此技术空白,他和他的团队踏上了不分白天黑夜的探索之路。通过不懈努力,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与其他部门一起先后突破12 项关键性技术,攻克了这一难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具备成功实施核潜艇安全退役的国家之一。

一根头发丝和一颗螺丝钉——核潜艇基地组建以来,在核潜艇装备使用和管理上树起一条铁规:第一细,第二实,第三不能有说不清的问题。官兵始终坚持“慎之又慎、万无一失”的安全理念和“零容忍、零借口、零差错”的工作标准,以万分的努力做到万无一失。精细化管理在某导弹技术总站显得尤为突出。一次,身着全封闭服装的官兵,正在对某新型战略导弹进行“体检”,就在各单位上报导弹准备完成情况时,阵地指挥员卢明章突然把所有官兵集中起来,手里夹着一根头发丝,严厉地说:一根不起眼的头发丝,如果掉进导弹的重要部位,就可能影响导弹的技术参数,成为战场失利的罪魁祸首。他亲自监督,全线“返工”。

防微杜渐才能保证核安全。某核潜艇一次小修后,技术保障大队士官刘辉在对调节空压机等设备抽检时,发现一台机器少装了一个螺丝。大队领导大动干戈,安排技术骨干力量进舱开展地毯式检查。整整忙碌了16天,最终找到了那枚丢失的螺丝。打那以后,他们又多了一条“铁规”:新安装设备必须进行全面安全排查。

日月更迭,“大洋黑鲨”犁浪蹈海;时光流转,“水下蛟龙”仗剑待命。近半个世纪以来,核潜艇安全航行百万海里,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在走向远海大洋的征程中留下了一道道闪亮的航迹。

(摘自央视网 记者 李文亮 有删改)

核潜艇人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聪明才智,献出了汗水热血,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健康和生命。献身精神在中国核潜艇研制建造和使用中表现得特别突出,这种可贵可敬的精神境界,体现了核潜艇人特有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奉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