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卢址与天一阁:历代名人的关系及藏书比较

卢址与天一阁:历代名人的关系及藏书比较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卢址与天一阁的关系集中表现在其抱经楼“诸规制皆仿天一阁”。[6]最后是与天一阁比藏书。[8]卢址虽然竭力照搬范氏天一阁的全套做法,但其藏书最终并没有像天一阁那样幸运地传承下来。但遗憾的是,因旧城改造被迫作整体拆迁,原计划迁入天一阁文物保护区内,终因尢隙地可觅,搁置至今,任其霉烂变质,良可惜也。

卢址与天一阁:历代名人的关系及藏书比较

天一阁的历史上,学习天一阁最彻底的乃是卢址。虽然有关卢址和他的抱经楼的文章不少,笔者以前也曾写过,此次在《钱大昕与天一阁》中也有所涉及,但因本书名《历代名人与天一阁》,卢址作为与天一阁关系密切的名人,不得不再书上几笔。

卢址(1725~1794),字丹陛,一字青厓,浙江鄞县人,世居距月湖二里许之君子营,出身诗礼旧门,自少博学嗜古。年十九受知于学使者长洲彭公,为诸生。乾隆十六年(1751),郡中大饥,输粟助赈,大吏以闻,得旨以贡生叙议,授中书科中书。中年时双目失明,遂绝意取进,专心图籍。袁钧《瞻袞堂集》云卢址“生平喜聚书,遇有善本,不惜重价以购。朋旧中有异书,必宛转借钞。晨夕雠校,往往至废寝食”。尸是乎“以故叶氏箓竹堂、丰氏万卷楼、毛氏汲古阁、祁氏淡生堂、汪氏古香楼、金氏文瑞楼诸旧本,如水归壑”。[1]又得谢三宾博雅堂之精品、全祖望双韭山房之遗书,益恢广之。历三十年之搜罗,得书之富达数万卷,计四十七橱,可与范氏天一阁相匹敌,所谓“数两浙藏书家者,范氏之外,知尚有卢氏,浙西抱经堂而外,莫不知有浙东抱经楼也。”[2]

卢址与天一阁的关系集中表现在其抱经楼“诸规制皆仿天一阁”。[3]首先是书楼的建造完全模仿天一阁。黄家鼎曰:“乃于居旁隙地构楼,修广间架,悉仿范氏。惟橱稍高,若取最上层,须驾短梯。

抱经楼

四面有圃,圃外环以垣墙,略植花木,以障风日。”[4]钱大昕《抱经楼记》也有类似记载:“兹楼之构,修广间架,皆摹天一阁。而子孙又多能读书者,日积益之,罔俾范氏专美于前,是所望也。”[5]其次是管理之法也照搬天一阁。黄记曰:“其保守之法,亦祖述天一阁。平时封锁,禁私开,禁烟火,禁出借。每岁伏日检曝,非云礽毕集不上楼。其所以无中堕,无偏废,良有以也”。[6]最后是与天一阁比藏书。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诏修四库全书向全国征书,范钦八世孙进呈图书六百三十八种,深得高宗弘历欣赏,嘉赏《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以为好古之劝”。卢址当时也曾呈缴遗书二十余种,但《四库全书总目》中未见卢氏之书,不知何故。总之,他“羡天一阁之有《图书集成》也,竟至北京购得《图书集成》底稿以归,以为抗衡范氏之资。当时一为底稿,一为赐书,竞美一时,甬上引为艺林佳话。”[7]而且当时卢址是“破产遣群从人都市求购。书到,衣冠迎于门,其结癖之深如此。”[8]

卢址虽然竭力照搬范氏天一阁的全套做法,但其藏书最终并没有像天一阁那样幸运地传承下来。不过他的藏书能够持续到本世纪初的民国五年(1916)才散出,也可谓成功了。更何况抱经楼至1995年尚完好,成为原版天-阁的克隆品。但遗憾的是,因旧城改造被迫作整体拆迁,原计划迁入天一阁文物保护区内,终因尢隙地可觅,搁置至今,任其霉烂变质,良可惜也。

注释

[1]黄家鼎《抱经楼藏书颠末记》。(www.xing528.com)

[2]倪家占《抱经楼藏书记》。

[3]姚椿《樗寮日记》。

[4]黄家鼎《抱经楼藏书颠末记》。

[5]钱大听《抱经楼记》。

[6]黄家鼎《抱经楼藏书颠末记》。

[7]民国《鄞县志》卷四十三本传。

[8]黄家鼎《抱经楼藏书颠末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