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阳人:巴文化遗址的传承

长阳人:巴文化遗址的传承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香炉石遗址,是我国长江以南鄂西清江流域夏、商、周时期的一处古文化遗址。香炉石遗址的发掘面积虽不大,只有467平方米,但文化堆积却较厚。其文化内涵主要为早期巴文化,现就这一文化的地层堆积及其文物出土情况介绍如下。因此,香炉石遗址东周时期的文化堆积,虽也出土了战国时期的巴式铜剑和铜钺,但已不属于“香炉石文化”的范畴了。其中属早期巴文化的约占四分之三。

长阳人:巴文化遗址的传承

香炉石遗址,是我国长江以南鄂西清江流域夏、商、周时期的一处古文化遗址。位于湖北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东南0.5公里的清江北岸,东经111°16′,北纬30°29′,东距长阳县城97公里,属清江中游。该遗址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但暴露遗物较多的中心地区则在一处部分种有庄稼的崖阴沟槽之内,长70米,宽10余米,其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呈斜坡状,地理环境比较独特,一般不被人注意。遗址西南面临清江,下距清江河面的垂直高度约30米,东南和西北两面紧靠陡峭山岩,东面还矗立一座几乎呈垂直状的较高山石,形似香炉,故名“香炉石”。遗址中心部位完全处在崖阴沟槽之内,十分隐蔽,属于河旁山寨型遗址。1983年发现,1988年和1989年在配合湖北省清江隔河岩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由湖北省文化厅抽调文物考古专业人员组成清江隔河岩考古队先后两次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计开2×8米、3×4米、4×5米、5×5米的探方23个,发掘面积共467平方米,获得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物近万件。像这样丰富的文化遗存,在清江流域或者鄂西大山区来说,是极为罕见的,称它是鄂西清江流域的一处地下文化宝库也不过誉。

从遗址中出土的大批陶器和大量甲骨揭示,它不仅时代较早,内容新颖独特,而且有我国古代巴人早期文化的突出反映,并可窥见其来龙去脉。最早的可早到夏时期或先夏时期,商和西周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其中有许多发现尚属首次,为研究我国鄂西清江流域的古代文化特别是我国古代巴人的早期文化,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实物资料。

香炉石遗址的发掘面积虽不大,只有467平方米,但文化堆积却较厚。整个地层堆积是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但遗址平面是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南面堆积较薄,越往西北面越厚。已发掘的部分,最厚的达5米以上,有7个自然堆积层。其文化内涵主要为早期巴文化,现就这一文化的地层堆积及其文物出土情况介绍如下。

夏时期的文化堆积,主要为第7层。该层为灰色土,较松软,含有炭末,一般厚50~60厘米。出土遗物有石器、陶器和骨器,还出土一些兽骨。其中陶器有罐、瓮、钵、豆和纺轮等,代表性器物是大口、平底或圜底鼓腹夹砂粗绳纹罐和圆唇、敛口、深腹、平底泥质灰陶钵。陶器组合是罐、瓮、钵、豆。据碳十四测定数据,为距今4090年±100年。

早商时期的文化堆积,主要为第6层。该层为黄褐土,较纯净,含有少量炭末,一般厚70~80厘米。出土遗物有石器、陶器、骨器、贝币和卜甲等。其中有一些石器和陶器的形制特点,与第7层所出基本相似。还出土大量兽骨及一些鱼骨和鸟骨。陶器有釜、罐、盆、瓮、豆、钵、杯、盘、纺轮和网坠等多种。其中以釜、罐为最多,是该层最有代表性的器物。与第7层不同的是,这层出现了以夹砂褐陶或灰褐陶为主的侈口、圜底、鼓腹饰细绳纹或方格纹的中、小型釜和尖唇、侈口、鼓腹内收的泥质灰褐陶尖底杯(有的称“凸肩杯”),而且釜的数量颇多,罐退居第二位。陶器的组合是釜、罐、瓮、盆、钵、豆、杯。其年代,据碳十四测定的数据,为距今3520年±130年。

晚商时期的文化堆积,主要为第5层。该层为浅灰土,较松软,含大量炭末,一般厚1米左右,也有厚达1.8米的。出土遗物有石器、陶器、骨器和甲骨等,还出有大量的动物骨骼。陶器仍以圜底釜为主,次为罐。形制特点与第6层所出近同。但陶豆形制发生变化,第6、7层的那种高圈足粗柄豆没有了,全是浅盘细柄豆。因此,该层的年代应晚于第6层的早商时期。陶器的组合,为釜、罐、钵、豆、尖底杯。(www.xing528.com)

西周时期的文化堆积,主要为第4层。该层为灰黑土,含有较多的小碎石和螺蛳壳,一般厚1米左右,也有厚达1.8米的。出土遗物有石器、陶器、骨器、铜器、贝币、甲骨和陶印章等多种。陶器仍以夹砂圜底釜为主,釜的纹饰由原来多绳纹而变为多方格纹了,陶器组合是釜、罐、盆、钵、尖底杯。其年代,从甲骨的钻孔形态看,应相当西周时期。

东周时期的文化堆积,主要为第3层。第2层扰乱层和第1层耕土层所出遗物,也基本与第3层的相同。因此,也应归在东周时期。第3层为灰色土(局部为灰黄土),含大量草木灰木炭以及小碎石和红烧土块,一般厚30~50厘米,也有厚达1.1米以上的。出土遗物有石器、陶器、骨器和铜器等,还出土一些兽骨。陶器仍以圜底釜为主,罐次之。其他还有瓮、罍、盆、钵、碗、盘、豆、杯、纺轮和网坠等多种。此外,鬲在这时出现了。尽管只出土了残柱状鬲足2件,但毕竟已有楚文化的影响了。因此,香炉石遗址东周时期的文化堆积,虽也出土了战国时期的巴式铜剑和铜钺,但已不属于“香炉石文化”(即早期巴文化)的范畴了。

该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为石器和骨器。其中属早期巴文化的约占四分之三。陶质工具,有纺轮和网坠等,从出土大量的兽骨和鱼骨并结合出土的大量骨器来看,其经济生活主要为渔猎,以采集和种植为辅助经济。

根据香炉石遗址附近的地理环境和古文献记载的“夷城”具有“山石曲”“泉水亦曲”“望如穴”“岸即为崩”“阶陛相乘”和“岸上有平台”等相吻合的地貌特征,以及出土文物的丰富和时代的吻合,加之附近又有反映早期巴人故事白虎垄的历史传说,故有人认为这里可能就是我国古代巴人最初定居的都城(即“夷城”)所在地。我们认为这一论点有可能成立,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为了让读者对我国早期巴人的香炉石遗址及香炉石文化有一个更详细的了解,这里特将香炉石遗址出土的生活用器(陶器)、骨器、甲骨和陶印章以及给香炉石文化的命名等项分别予以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