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灰雀:小男孩坚信灰雀会回来

灰雀:小男孩坚信灰雀会回来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讲失踪的灰雀重新回到公园,男孩的自尊也受到了保护。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一、揭题猜想,激发兴趣1.板书“灰雀”,指导“雀”字书写,明确“雀”字为上下结构。只有知道灰雀下落的,才会说话如此肯定。

灰雀:小男孩坚信灰雀会回来

潘杰松

教材分析

《灰雀》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全文共十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到公园散步,他十分喜欢公园里那三只灰雀。第二至十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讲失踪的灰雀重新回到公园,男孩的自尊也受到了保护。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语言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列宁和孩子的对话,耐心而又得体,表现了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列宁与孩子的对话和神态折射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结合具体的句子、段落,以及文中的提示,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语境中理解“婉转”“惹人喜爱”“仰望”等词语。

2.通过对话,深入理解语句中包含的意思。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4.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列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揭题猜想,激发兴趣

1.板书“灰雀”,指导“雀”字书写,明确“雀”字为上下结构。下部为“佳”,释义为:古书上指短尾巴的鸟。

2.出示灰雀的图片,在学习本册教材第四组课文时,接触了“猜测与推想”,聪明的你,能根据课题,大胆猜想一下课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吗?(学生回答)那么课文究竟写了什么,是否和你的猜想一致呢?让我们打开书本,带着你的猜想,默读全文,想想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

二、初读了解,厘清文脉

1.本文是不是也像《搭船的鸟》那样,来介绍动物的?你有没有发现别的内容?(预设:还讲了列宁、小男孩)

2.那么列宁、小男孩、灰雀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学生介绍课文的大致内容)

3.师小结:原来课文不是介绍灰雀的,而是以灰雀为线索,来记叙事情的。课文中有两个时间点,分别是“一天”和“第二天”,你能借助这两个时间点,结合课题,再来说说课文的内容吗?

梳理并板书:灰雀失踪前、失踪后、回来了。学生根据板书复述课文内容。

三、抓关键词,读懂句子

1.学习第一自然段,把写灰雀的句子画出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灰雀?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生默读课文,画出句子,答出灰雀惹人喜爱)

生再读句子,读出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2.除了灰雀,这一自然段还写到了列宁,写了他什么?(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圈出关键词,说说你的理由。目标指向本段第五句,抓住“每次”“都要”“仰望”“经常”这些词语,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从侧面体现灰雀惹人喜爱。

3.再默读第一自然段,写列宁的句子还有吗?(第一、二句)这两个句子和灰雀有关系吗?原来开头两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缘由,引出了一个主要人物。

那么,第一自然段是这么写的:先写列宁,再写灰雀,引出列宁喜爱灰雀。

齐声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对灰雀的喜爱之情。(www.xing528.com)

4.第二自然段也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你能借助找关键词的方法,迅速读懂它吗?(聚焦“找遍”)

四、小组合作,钻研对话

灰雀那么可爱,可是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却不见了,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林,也没有找到。那么,灰雀去哪儿了?请先自己默读课文第三至十自然段,在相关的句子旁,写好批注,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理由最充分。

学生交流,说理由,教师随机评价。

灰雀的去向:被小男孩抓走了。

大致的理由有:

1.小男孩说话吞吞吐吐。师评价:当列宁问小男孩灰雀的去向时,小男孩说话吞吞吐吐,一般心里有愧时,才会说不清话,所以你是结合生活经验来判断的。

2.小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但又不敢讲。师评价:你是根据旁白来判断的。

3.“一定”。只有知道灰雀下落的,才会说话如此肯定。师评价:你是抓住关键词“一定”,从说话语气来推断的。

4.感叹号。第二次说“一定”的时候,后面用了感叹号,表明语气更加坚决。师评价: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给了你启发,你读得真仔细!

5.男孩自己说“它还活着”。如果男孩没有抓灰雀,这么冷的天,他怎么会知道灰雀还活着呢?师评价:你的逻辑推理水平很高,适合当侦探。

师:大家发现没有,文章是通过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来交代灰雀去向的。

师生合作读对话。老师读列宁的话,学生读小男孩的话,体会老师的语气语调。学生分角色朗读,比一比哪组读得好。

师:我们抓住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猜测了灰雀的去向,那么,我们是不是猜对了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抽生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这部分写了什么?(灰雀回来了)你读出了什么?

1.小男孩知错能改。

2.列宁真的在问灰雀吗?“微笑”说明什么?(“微笑”一词,表现了列宁对小男孩知错能改的赞赏之情)

二、明确课文表达特点

1.课文以灰雀的失踪、再次出现来表现列宁和小男孩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2.故事的展开借助于人物对话。

3.表达含蓄。课文中没有明说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也没有明说小男孩改正了错误,更没有明说列宁对小男孩的原谅与赞赏。

4.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

三、背诵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