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949渡江战役胜利纪实:重沪轻江战略

1949渡江战役胜利纪实:重沪轻江战略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嗣后鉴于江防千里,难以设防周全,尤其是迭有军队起义,遂指示汤恩伯,应以京沪杭三角地带为江防重点,以淞沪为核心,依战略持久之方针,在台湾支持下,必须坚守淞沪。蒋介石为什么“重沪轻江”呢?

1949渡江战役胜利纪实:重沪轻江战略

国民党政府为了确保江南半壁,原拟利用长江天险及海空军优势,阻止解放军于江北,争取时间,重整装备,妄图卷土重来。嗣后鉴于江防千里,难以设防周全,尤其是迭有军队起义,遂指示汤恩伯,应以京沪杭三角地带为江防重点,以淞沪为核心,依战略持久之方针,在台湾支持下,必须坚守淞沪。

汤恩伯依照这一旨意,策定长江下游作战指导腹案如下:

1.于江防线上尽量阻止解放军,尔后向东南转移。

2.上海为尔后决战及掩护军物资转移之要区,应就地利用一切力量,构成坚强据点。

3.江防部署重点,在京沪线中部,机动部队应能增援江阴及控制太湖西南与杭州

4.皖南部队于江岸阻止解放军渡江,不得已时应竭力利用山地,迟滞解放军之向东和南进,并依照徽州附近部队之策应,向浙赣线转移。

汤恩伯这一作战方案的制定,主要是基于,“芜湖以西及江阴、镇江,均系‘匪’,主力渡江区域,我军主力无论集中任何方面,皆难长久阻‘匪’渡江及有利决战。一旦江防突破,皖南交通不便,大军之转移困难;苏南则较容易,尚有另策后图之自由。因此,我军主力应配备于南京以东以南。”简单地说,江防被突破是必然的,应以有利于军队撤退、保存军力为第一目的。(www.xing528.com)

时任淞沪防卫司令的石觉解释得更为清晰:“卅七年年底,我京沪杭警备总部,预筹京沪杭地区作战之初,依诸种情况,综合判断,深知江防辽阔,兵力有限,难期拒止‘匪’之渡江,而后与‘匪’决战地区之选择,一为苏南皖南江岸地区,但当时士气不振,决难以机动防御之方式击破‘匪’军,恐我遭‘匪’攻击,即无法收拾。二为淞沪地区,该地区人力物力丰富,交通设备完善,依托江海,有负隅之固,从积极着眼,可以抑留并击破‘匪’之大量兵力;消极着眼,亦可适时由海道转移兵力于舟山沿海岛屿,确保台澎反攻基地。”

蔡文治取代郭汝瑰调任国防部作战厅长后,判断解放军主力将于芜湖以西渡江,因此对于汤恩伯的军队部署方针予以反对,认为汤恩伯的方案后果为,一旦皖南江防被突破,江南将全盘动摇,故应该增强皖南,于是遂令第96军由浦口调至青阳,第20军由南京西移芜湖,增强皖南江防。

最终,在蒋介石的干预下,汤恩伯的江防方案被执行

蒋介石为什么“重沪轻江”呢?

侯镜如等人认为,蒋介石的京沪杭作战方针之所以以淞沪为核心,坚守淞沪,其如意算盘之一是,“以优势海空军从台湾支援淞沪,然后待机反攻”;另外的意图是拖延时间,“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幻想在美国的保护下,重新统治中国”,并给出了蒋经国的讲话以作证实。蒋经国曾经估计1950年一定会发生世界大战。他说:“麦克阿瑟曾经表示,只要国民党能支撑一年,美国一定会全力来援助,因为美国目前正在国内做动员工作。”后来蒋介石亲到上海视察,对官兵讲话也一再强调上述看法。这也反映了蒋介石将防守的重心放在上海,是为了“苦撑待变”,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

4月9日,蒋介石在见张群(重庆绥靖公署主任)时谈道:作战方针,保卫政治中枢,应在京沪地区实行决战,“以长江作战防守则处处薄弱,现在士气与兵力绝不可能,如移京沪主力于皖南守江,则京沪必先陷,而皖南主力亦必无形消灭与崩溃”。“如果要在长江下游北岸,控制一片近千里长的狭长地带,那就需要一个很可观的兵力”,而他无此兵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