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反社会人格诊断及形成原因简析

反社会人格诊断及形成原因简析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社会人格又称社会病态。在作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时,所要考虑的最关键的是个人对自己的反社会行为的反应如何。上述这些反社会人格特征都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最迟不过25岁。根据临床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早期丧失父母,或父母一方对其造成的精神创伤十分利害,都会导致儿童反社会人格的形成。

反社会人格诊断及形成原因简析

社会人格又称社会病态。在作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时,所要考虑的最关键的是个人对自己的反社会行为的反应如何。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除了人格障碍共同具有的特征外,还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克莱克利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反社会人格的16条明显的特征。他在《正常的假面具》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这16条特征。

1.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次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人消除忧烦、解决困难。

2.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

3.没有神经症性焦虑;使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境,他们却不以为然。

4.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老师、同学、父母不忠实。

5.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6.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

7.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

8.判别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9.病态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能力。

10.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淡漠。

11.缺乏真正的洞察力,意识不到自己问题的性质。

12.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

13.酗酒或不酗酒,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讨厌的行为

14.无真正企图自杀的历史。

15.性生活轻浮、乱搞;方式与对象都与本人不相称性顺应障碍。

16.生活无计划,除了老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外,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存目的。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在突然迸发的时间中构成,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www.xing528.com)

上述这些反社会人格特征都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最迟不过25岁。在这些特征中,无责任感和无羞耻心特别重要。反社会人格者即使在做了大多数人通常会感到可耻和罪恶的事后,在情感上亦毫无反应。

上面是理论分析,为了帮助读者对反社会人格有一个感性的、直接的认识,我们转引了一个反社会人格者的自传材料:

我在家乡,自小便是孤陋寡闻的,虽然我在那儿也住了20个年头,但家乡的一切对我依然是陌生的。

谈到对于过去生活的回忆,只是一处空泛、冷落与寂寞而已。

父亲是个小商人,为人懦弱,不进取,喜欢打牌饮酒,曾经还有过吸鸦片的嗜好,后来因为经济上的原因,总算戒除了。记得自小我和父亲是很少讲话的。母亲的体格一向孱弱,有肺结核病,平时非常容易发怒。常常埋怨她的环境,特别是父亲的无能和穷,更是她悔恨她婚姻生活的怨词。虽然她也很干练、勤俭和诚恳,但也是心灵脆弱,感情容易激动,一遇着生活上的困难,她便哭泣、焦急和悲伤……

想起童年,我家庭生活是太平凡太枯寂了,像死水样的静止,永远看不见些微的波澜。父母,尤其是父亲,只是养我而从不教我,不知道怎样启发我,似乎从来没有想到为有一天要到社会上去而培养我应付社会的能力,在那漫漫长夜的童年里,我一直感到孤寂的重压。我无声无息地呆着,没有小朋友和我玩,父母也不鼓励我去玩,我自己也不想去玩了。我从不向父母要我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日子一久,我自己甚至也忘了我自己究竟需要些什么。我一直是“内向”、“退缩”。

从小我便不爱说话,不,应该说是不会说话,一向也不容易交朋友,常爱睡着幻想。到了一个陌生的场合里,我总觉得人家瞧不起我,于是我消沉了,让许许多多我自身的缺点在我脑中盘旋,我便更自卑更消沉得没有丝毫活力了——现在我就是深深地在这种情境里,即使在娱乐、工作的时候,也无法抹掉我心头这层阴影。

记得在19岁时我参加了学生集中训练。那时,我第一次发觉我是太孤独了。以前我一向孤独惯了,我没有想到我是孤独的,一旦置身于集体生活里,我才发觉。于是我渴望友情,但是我不会和别人做朋友,友情永远像天边的月亮,我无法接近它,因为我不信任任何人。

我从没有任何宗教政治的兴趣,基督教虽常听别人讲起,但是我没有被讲道的人感动过。圣经里的故事,对我只有荒诞,牧师的脸,使我想到虚伪。……

我厌恶集体生活,我需要一个安静的家,让我在疲劳的工作之后得到充分的休息与安慰。像《家》里面当一阵枪声响过以后,房间里只有瑞珏和觉新,“呀!多清静呀!只有现在才是我们的世界,没有别的人来搅扰我们!”,“我希望永不会有旁人来搅扰我……”

原因分析:

上述案例不仅展示了反社会人格的特征,而且揭示了反社会人格行成的原因,它表明;

反社会人格行为发展的因素有许多种,但最重要的因素一般都认为是儿童时期心理的社会化问题。家庭破裂、早期情感性剥夺、社会的歧视、被抛弃等遭遇都会造成儿童心理上的伤害,使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发生多种困难。

根据临床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早期丧失父母,或父母一方对其造成的精神创伤十分利害,都会导致儿童反社会人格的形成。丧失,不是单指死亡,而是尤指家庭不和导致的分离和遗弃。另外,至关重要的不是丧失本身产生的危害,而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家庭关系造成的情绪的纷扰。关于父母离婚或分居与反社会人格的关系曾有不少报导,如在79名反社会人格者中出身于家庭破裂者占60%,而在691名正常人中这样遭遇的人只占27%。

许多心理学研究都表明:儿童被抛弃和受到忽视是反社会人格发展的首要原因。被抛弃和受忽视包括两种意义:其一是父母对孩子冷淡,情感上保持远距离,这就不可能有发展人际之间的温顺、热情和亲密无间的关系。随后儿童虽然形式上学习到社会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对他人的情感移人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所谓情感移人就是指理解他人以及分担他人心情的能力,或从思想感情上把自己纳于他人的心境。其二是指父母行为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现得朝三暮四,喜—恶、赏—罚没有定规和原则,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由于经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具有明确的自我同一性感觉。所谓自我同一性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界定和认识,把自己作为同一个持续的个体。

总之,反社会人格者对坏人和对同伙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在怨疚之心等现象都是由于他人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矛盾百出,以及社会行为的多种延缓反应造成的;他们的冲动性和无能自制某些意愿及欲望,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对于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自制等恶劣榜样造成的。反社会人格的情绪不稳定、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但又泰然而无动于衷都与不良的社会环境及儿童所处的群体有着重要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