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土市井文化展现:评剧之旅

乡土市井文化展现:评剧之旅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较早的西路莲花落班社出现在同治十年左右的宝坻,“时有宝坻县马家店乡双王寺庄的杨掌和牛道口乡下五庄的刘九子,好乐喜弹唱,均备置戏箱,办班养戏”。西路落子演员在长期演出实践中逐步对莲花落进行革新。西路落子主要流布方向为北京地区。较早的是在光绪十九年由乐不够、金叶子、韩九龄、马三、马四、王方、王殿佐等人组成班社进入北京东安市场演出西路莲花落。

乡土市井文化展现:评剧之旅

较早的西路莲花落班社出现在同治十年(1871)左右的宝坻,“时有宝坻县马家店乡双王寺庄的杨掌和牛道口乡下五庄的刘九子,好乐喜弹唱,均备置戏箱,办班养戏”。杨掌合组建了杨掌合班,刘九子成立了九和班,两者在当时都是规模较大的班社,每逢年节、庙会两个班社相互竞技,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不断提升莲花落的表演水平,同时培养了一大批莲花落民间艺人。较有名的主要有刘本德(艺名乐不够)、来凤仪(艺名金叶子)、张秀峰(艺名小蜜蜂)、曹普(艺名人人乐)、刘宝山(戏篓子)、刘子琢(艺名柳叶红)、王殿佐(艺名拼命王)、格秀海(艺名四月鲜)、马虎亭(月牙红)、赵震海(滚地雷)等。到光绪六年(1880)左右,蓟县、香河、三河等县的西路落子又出现了庞三班、贾祥班、四顺合班、柳叶红班、金叶子班等班社。

西路落子演员在长期演出实践中逐步对莲花落进行革新。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平腔二六板) ,使其在结构上进一步完善,更适合拆出演唱;另一方面,把当地方言融入其中,使之更具地域色彩。

西路落子主要流布方向为北京地区。较早的是在光绪十九年(1893)由乐不够、金叶子、韩九龄、马三、马四、王方、王殿佐等人组成班社进入北京东安市场演出西路莲花落。金叶子、韩九龄、乐不够等演员试想将其对口表演中的一丑一旦,分包赶角,变为三四个人各饰一角色的样式,在此时也加入了生角,但是由于曲目的规模,往往达不到各饰一角的样式,在表演时常会出现角色“乱串”的现象,时人称之为“蹦蹦戏”,也有人称之为“半班戏”,谓其角色不全。他们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小姑贤》《借女吊孝》《赵连璧借粮》《丁香割肉》《摔子劝夫》《冯奎卖妻》以及《刘公案》《花亭会》《单宝童投亲》《窦娥冤》等长篇大戏。(www.xing528.com)

继乐不够、金叶子等艺人组班进京后尘的是“挑帘红、柳叶红、歪脖红、露水珠、孙凤岗、四月鲜、张书堂等艺人也陆续来到北京”,此时的莲花落深受北京观众的喜爱,艺人们常在天桥、什刹海、月坛等地演出。

除向北京演出外,金叶子、乐不够等人还组织了班社向天津侯家后、地宫等地演出。值得注意的是西路莲花落艺人中诸如四月鲜、马喜顺、柳叶红等都学过河北梆子,尤其受卫梆子影响较深,这便导致了他们会自觉的将河北梆子的表演与声腔运用到莲花落的拆出表演当中,产生了(西路二六板) ,且随之成为西路莲花落演唱中主要唱调,从而使得西路莲花落更具特色,这大致是在20世纪初叶,此时“意味着在彩扮莲花落中一个新的艺术品中——西路莲花落诞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