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饮食制度:庞大官员与权贵餐饮文化

古代饮食制度:庞大官员与权贵餐饮文化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负责物料选择,制定周王食谱,宴会上肉食切割的官员称为饔人。因为王室的饮食通常还会涉及执行朝堂公务的官员。根据《周礼·地官·槁人》记载,留在宫中处理公务的卿大夫阶层的膳食是由饔人负责的,而另外在宫外朝堂办公的职官,是由槁人负责的。当时流行的新风尚是,国君和权贵在都城设置住宿饮食场所,招揽宾客为自己统一天下出谋划策,也就是所谓的“食客”。对于食客,权贵们都会划分不同的等级,每一级在饮食上的待遇皆不同。

古代饮食制度:庞大官员与权贵餐饮文化

从蒙昧中走出的古人,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在最初对饮食的要求只是满足身体需要就可以,并不追求奇珍与俯仰周旋的礼仪。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夏商,饮食就渐渐有一定的章法。据《墨子·非乐》记载,夏启在一次野餐时召集了很多人伴舞。以至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场面浩大,声音响彻天际。到了西周,饮食已不仅仅是物质需求,还是政治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礼记·王制》中提到“八政”之首便是饮食。从原料的供给、加工制作到礼仪生活,均有专职的官员负责。这一点从《周礼》中就可以得到印证。在《周礼》中,食官的地位很高,都属于“天官”一列,天官有多高呢?“廷分设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总御百官。”天官主要分宰官、食官、衣官、内侍几种,其中宰官是主政官员,食官在天官中地位仅次于宰官,可见食官的重要性。

根据《周礼》的叙述,周代的食官分工细致,包括膳夫、庖人、内饔、外饔、烹人、甸师、兽人、渔人、鳖人、腊人、食医、疾医、酒正、酒人、浆人、凌人、笾人、醢人、醯人、盐人和幂人等二十余种。各种食官中又有属下多人,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总人数达两千多。

其中食官总管叫作“膳夫”,负责着王室日常和祭祀宴享膳食,虽然官阶仅为上士,但由于经常在周王身侧,所以是很有实权的。在诸侯国,也有“膳夫”,一般他们的职责除了操持膳食,还要负责饮食的安全,通常要侍食,在王侯进餐前,需要当面尝一尝每样馔品,保证安全无毒后,再呈给君王享用,王所用的食案都由膳夫摆上撤下,别人不能代劳。卿大夫以下其实也有侍食,只不过一般是由儿子侍奉,到春秋战国时期,也存在弟子侍食师长的情况,孔子同弟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其饮食都是由弟子侍奉的。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时的弟子对师长尽到如子女一般的孝道

除了膳食总管,每种食品都有对应的官职。负责肉食原料供应的是庖人。这个官职大概从夏朝就存在,一直到战国时代还有所谓的“庖丁解牛”。而庖人应该就是处理六畜生肉的官员。负责物料选择,制定周王食谱,宴会上肉食切割的官员称为饔人。另外还有兽人,管理着野兽和兽类制品的供应。《周礼·天官·兽人》载:“兽人掌罟田兽,辨其名物。冬献狼,夏献麋,春秋献兽物。时田,则守罟。及弊田,令禽注于虞中。凡祭祀、丧纪、宾客,共其死兽、生兽。凡兽入于腊人,皮毛筋角入于玉府。”

甸师相当于农业部负责人,主要掌管粮食的收缴工作。下一个贮藏环节负责人则为廪人。而真正负责烹制饮食的厨师叫作“烹人”,主要负责“大羹”和“铏羹”的制作,祭祀和招待客人的时候,“烹人”是必须上灶的。酰人负责酸菜盐菜的腌渍,醢人负责肉酱的制作,负责饮料酒水的有酒正、酒人、浆人,掌管宴会供冰的是凌人,最特别的还有“幂人”,职责是掌供巾幕覆盖饮食,而且这一职位多达三十一人,一方面是出于对饮食卫生安全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一种礼仪要求。(www.xing528.com)

因为王室的饮食通常还会涉及执行朝堂公务的官员。一般官府是开设“食堂”的,只要是到朝堂上班,都是包吃的。根据《周礼·地官·槁人》记载,留在宫中处理公务的卿大夫阶层的膳食是由饔人负责的,而另外在宫外朝堂办公的职官,是由槁人负责的。

那时候的伙食标准怎么样呢?比如齐国卿大夫的午餐标配就是两只鸡。当公务人员在外出差时,同样也有食宿保障,到战国时代,列国间的出使多了起来,相应的“传食”制度也慢慢形成。公务人员出差一般会拿着王室的印信。比如,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中期楚国传赁龙节有“王命命邂赁,一檐饮之”,檐就是担,意思是“楚王雇用从事驿传的人,楚国境内各地的传食,按照一担的食量供给传赁的饮食”。

其实在战国之前,沿途设置馆驿,供使者食宿的饮食供应体系就有了,甚至都邑内也都设有馆舍,为使者提供住处和食物。不过最初都邑之内的馆舍都是各贵族的庙堂,周人习惯将庙和寝造在一起,庙在寝室前。也就是所谓的政府大楼前庭办公,后院是公办招待所,使臣出访,都是住在宗庙,这种传统在春秋时还存在,但当时诸侯争霸,王权下移,称霸的诸侯通常都会修馆舍,供其他国来参加聘享活动的使臣居住。据《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秦穆公派杞子去郑国做内应,在当地的客馆住了有两三年之久。到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的出使相当频繁,使臣更是住在专门的馆舍,无须再住在庙堂。当时流行的新风尚是,国君和权贵在都城设置住宿饮食场所,招揽宾客为自己统一天下出谋划策,也就是所谓的“食客”。此时旧有的社会秩序早已被打破,有才学但衣食无着的士阶层通过教育的普及迅速扩大,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始招贤纳士,这些士人相当于高级打工仔,为老板们出谋划策、解决困难,或是在老板的资助下著书立说搞科研,充当间谍搞情报。最出名的莫过于当时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豢养的食客达到三千人。

对于食客,权贵们都会划分不同的等级,每一级在饮食上的待遇皆不同。比如,孟尝君的食客居所分为传舍、幸舍、代舍三等,分别住上客、中客、下客,上客食肉,出入有车接送;中客食鱼,下客食菜,并且都不享受专车待遇。而寄食豪门之下的食客们,在保障了自己衣食的前提下,更有机会参与军国大事,效力于国家,操心军国大事的重担不再只是“肉食者”贵族的事,有才无产的“藿食者”也有了通过才学谋天下的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