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洋振兴:华夏走向海底

海洋振兴:华夏走向海底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忽视海洋,有历史原因,也有文化因素。我预言,人类正在进入另一个跟海洋关系发生变化的时期,这次是从海面走向海底。我国正在开始重视海洋。如果说19世纪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是从海上开始,21世纪我们华夏的振兴也必然要从海洋做起。现在沿海各省市都提出各种口号,要发展海洋。上海已经是我国国际航运中心,一定也会是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的中心。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支箭,把中国的海岸比作一张弓,那么上海就是射向大洋的箭头。

海洋振兴:华夏走向海底

中国忽视海洋,有历史原因,也有文化因素。前些年,我与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周光召老先生谈过,他感觉中国古文化中,有一些不利于科学创新的东西。我觉得,我们应该把它点破,这会涉及海洋文化。大陆型和海洋型的性格有各方面的差别。我赞赏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周振鹤先生在很多年前写的文章,他说如果当年统一六国,不是秦始皇打赢,而是齐国打赢,中国可能就要发扬海洋文化了。因为管子经济观点和齐国的渔盐发达,都会改变中国的历史。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将东西方文化摆在一起来看,我们国家确实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东西。我想说一个观点,人类历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拿人与海洋关系的角度来定义和看待。人类和海洋的关系有两次大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说人类从岸边走到大洋里去。这就发生在“地理大发现”时期:15世纪和16世纪,推动了一批大国崛起。我预言,人类正在进入另一个跟海洋关系发生变化的时期,这次是从海面走向海底。人类陆地上的资源已经枯竭,而海洋正在冒出这么多前景。与其搬到月球上,还不如想办法开发海洋。而这样的开发,会形成一个新的机遇,中国是否可以抓住新的机遇?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我国正在开始重视海洋。“十二五”规划中有一章专门论述“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这在以前的五年计划中是没有的。我国的海洋事业,正经历着郑和西洋以来,600年不遇的好时机。大家知道,我国有一个“大洋专项”,有一条“大洋一号”船在世界各地走,前些年拿下太平洋中部的一块7万多平方千米的锰结核勘探区,2012年在印度洋拿下一块1万平方千米的金属硫化物的专属勘探区。我国的海洋981钻井平台已经在南海深水区开钻了,打深水石油,这是世界最先进的钻井平台之一。几十位院士曾经给领导建议,应该像搞航天那样搞深海大工程。我们提出来,应该有深潜、深网和深钻三项技术,不但要有深潜设备,还要在海底建造海底观测网,发展深海钻探,能深入海底。不仅要有现在的“蛟龙”号,还要有一系列载人的和不载人的深潜器。我们要搞海底观测网。

现在美国有这样的口号,说若干年后,在家里打开电视机,可以看海底火山爆发的现况直播。这就是把传感器放入海底,用光电缆连到陆地上来。我们可以在热液口装各种设备,来观测热液活动。这些事上海在带头做,同济大学长江口外搞了一个小的试验性海底观测站。美国的想法,将来全世界的海底都可以布上网进行监测。我们说,中国应该赶紧动起来。这样人类观察地球,就不仅是从地面、海面,不仅是从天上,还可以从海底往上、往下看,这就是人类的一项新技术。我们也在推动中国争取造一个大的海洋钻探船,能在深海往下钻到很深的地方。

我们国家发展到现在,科学技术在海洋权益维护当中的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科技界对海洋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如果说19世纪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是从海上开始,21世纪我们华夏的振兴也必然要从海洋做起。现在沿海各省市都提出各种口号,要发展海洋。上海已经是我国国际航运中心,一定也会是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的中心。但是,怎样发挥优势,更往前走一步呢?长三角是中国非常重要的经济地区,但我们的海岸线比较短,上海应该瞄准深海大洋。上海应该有这样的气魄,到外面去闯。上海的市徽,一个是白玉兰,另一个是沙船(图3)。沙船是元朝时候的船只。上海的“海派”,应该是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接轨的文明,我们应当发挥这个优势。(www.xing528.com)

我刚才提到徐光启在400多年前就跟国际接轨了,而且清朝晚期很多西方的书,77%是在上海翻译的。我们是否可以发扬这样的传统,把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结合起来,使上海成为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文化几方面的排头兵?我们说,上海是长江的龙头,长江真的像一条龙。面对东海,上海既是长江的龙头也是海洋的窗口,在西太平洋各个航运中心中,上海很可能将来是最有前景的。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支箭,把中国的海岸比作一张弓,那么上海就是射向大洋的箭头。

图3 上海市的市徽

(本文原载《解放日报》2013年3月16日,根据作者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录音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