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瀛海探经:汪品先科学人文实录

瀛海探经:汪品先科学人文实录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我在干不动之前想完成的三件事。计划用8年时间,每年投入3 000万到4 000万元,研究南海形成的根本问题。我的设想是要走第三条路,简单地说就是“美国船的大小,日本船的功能”。如果中央能够在“十三五”立项,至少需要10年才能造成。

瀛海探经:汪品先科学人文实录

记者:在79岁这样的一个年纪,作为一名科学家,你还有哪些目标?

汪:我现在的计划有三件心事,就是“南海大计划”“海底观测网”和“深海钻探船”。可以说是一片海、一张网和一条船。是我在干不动之前想完成的三件事。

记者:能介绍一下“南海大计划”吗?

汪:“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是在2010年7月正式立项,2011年建立,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也是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大型基础研究计划。计划用8年时间,每年投入3 000万到4 000万元,研究南海形成的根本问题。通过这个项目,我最想让世界知道,对南海的基本认识是由中国人完成的,通过我们的努力,这两年在国际上形成了共识,“南海是由中国人为主在主持研究”。如果世界对南海的认知大多数由中国人或者中国人带头完成,这无疑是南海科学主权的象征。

记者:为了更好地认识南海,这些年你和你的同事做了哪些努力?

汪:1999年我作为首席科学家在南海组织中国海区首次国际大洋深海科学钻探。我们在南海的南沙和东沙深水区6个站位钻井17口,取得高质量的连续岩芯5 500米,还为南海演变和东亚古气候研究取得了3 200万年前的深海记录。

2014年1月底到3月底,我国刚刚完成第二次大洋钻探,1999年那次研究的是南海3 000万年的气候变化,2014年这次钻探研究的两三千万年前南海怎么形成的。我那次钻探深度2 000多米,这次深度达到4 000米,难度更大。

记者:由你领头建议的海底观测网已经正式列入“十二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这个观测网能做什么?

汪:海底观测网简而言之,就是把“气象站”放在海底,把“实验室”放在海底。过去人们开发和利用海洋都在海面和海边,现在发展到海底去了,在海底“蹲点”研究,这是人类研究海洋的一个大转折。(www.xing528.com)

目前我们在大小洋山附近15米深的东海海底,一座小型实验室不分昼夜地对身边的“所见所闻”进行着“实况转播”,“观众”则坐在几十千米外的同济大学实验室里细看“海景”。

按照我的设想,这样的海底观测网,未来在南海和东海都要做,我们在上海建中心收集这些来自海底的数据进行研究。

记者:我国目前有没有能力建造自己的深海科学钻探船?

汪:大洋钻探船是深海研究里的“航空母舰”。现在世界上只有两艘,一艘是美国的,1978年建造,至今翻新过两次。另一艘是日本的,那艘造价6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立项,2001年下水,2007年投入运作。

日本的船体积是美国的5倍,运行费用也是5倍。尽管更为先进,能在更深的海底打钻,但是笨重,效率比较低。

我的设想是要走第三条路,简单地说就是“美国船的大小,日本船的功能”。现在北欧在这方面的最新技术,让这个设想有了实现的可能。

如果中央能够在“十三五”立项,至少需要10年才能造成。也就是说,最早要等到2024年。这条船必须国际共同合作建造,因为有些技术我们没有,建成之后未来也应当为国际共同服务,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研究平台,这能够大大改善我国在海洋上的国际形象,“你和别人合作与自己单干,国际反应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能够实现,中国就一大步走到国际深海研究最前沿“司令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