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左宗棠征西平乱记,收复新疆,平定西北

左宗棠征西平乱记,收复新疆,平定西北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左宗棠拓路植树 清朝后期,位列“中兴四名臣”的左宗棠,在平定了太平天国之后,一路向西挺进,最终平定了清末战乱,并且打败了阿古柏,收复了新疆,完成平定西北的使命。他将西北沿途所见所闻写为《西游小记》,介绍了沿途各地的风景名胜、民生民俗、历史地理,以期引起时人对开发西北的关注。

左宗棠征西平乱记,收复新疆,平定西北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忽必烈、李元昊、李自成等帝王都与六盘山有不解之缘;李白、杜甫、卢照邻骆宾王高适、王建、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名臣也对六盘山情有独钟。一代伟人毛泽东更是豪气冲天,一首《清平乐·六盘山》蜚声海内外。这里不做赘述,只选几则记述六盘山的逸事。

林则徐抽签的关帝庙 六盘山半山腰,有座关帝庙,门前悬挂匾额“威震山河”。据传,关帝庙的签非常灵验,东来西往的人们,总要在这里焚香祷告,祈求前程顺遂。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三月十八日,清廷自河东流放林则徐赴新疆伊犁“效力”。七月西行至平凉翻越六盘山,他的《荷戈纪程》详作日记,谨摘录如下:“……二十日丙寅晴,昧爽行,五里高场堡,十里和尚(坡)铺,即六盘之麓。其时朝曦未出,西风忽来,山气侵人,寒如冬令,因就旅店,沽酒吃面。稍暖西行,山峻路曲,盘旋而上五里,始至半山,曰庙儿坪,关帝庙,香火甚盛。敬诣行香。又旅行而上,其沙土皆紫色,一木不生,但有细草。五里至山巅,俯视下方田庐,则混茫一气矣。顶上有兵房数椽。问其兵数,人三成众而已。……下山十里杨家店,又十五里隆德县城……”据传说他还在关帝庙中抽了一个签,签上说“木有根,水有源,君当自此究其元;莫随道路人闲话,讼到终凶是至言。”

左宗棠拓路植树 清朝后期,位列“中兴四名臣”的左宗棠,在平定了太平天国之后,一路向西挺进,最终平定了清末战乱,并且打败了阿古柏,收复了新疆,完成平定西北的使命。左宗棠所到之处开拓公路,沿途广植柳树,加强管护,达到蔽荫、防尘、护路、绿化的效果。从西安到新疆的三千多公里丝绸之路上开始有了绿色,沿线百姓尊称左宗棠栽种的柳树为“左公柳”,时人作诗赞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至今沿途百姓提起左公柳还对左宗棠交口称赞。蒋经国考察西北后发表的《伟大的西北》写道:“左宗棠从西安到兰州一直到新疆,开辟了一条3000多里的大道,两旁遍植柳树,人行其间,只有感觉到伟大、伟大、伟大。”

李自华《清代名人奏折书系·左宗棠》(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中讲述了:“甘省内地自遭兵燹以后,千里萧条。东路各属地居要冲荒废尤甚。如会宁县之翟家所、张家(城)堡,安定县之王公桥,隆德县之六盘山,固原州之三关口等处,均为著名险隘。期间沟涧深窄,河道阻淤,道路桥梁率多倾塌,夏潦冬冰时有阻滞倾覆之患,农商行旅均以为苦。”“于操防护运之暇次第承修……隆德属境大小桥梁六座,六盘山上下车路二十余里……”

张恨水过六盘山 清朝中叶以后,随着国势衰退和社会矛盾的日益突出,大批学者开始关注西北,20世纪30年代初,“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我国东北,有识之士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倡导开发西北,建设大后方,以其为抗日救国之基地,于是纷纷来西北考察。1934年夏,著名作家张恨水开始西北之旅,途径六盘山,住宿隆德县城。他将西北沿途所见所闻写为《西游小记》,介绍了沿途各地的风景名胜、民生民俗历史地理,以期引起时人对开发西北的关注。杨家店是张恨水西北行的必经之路。

《西游小记》中记:“……(六盘山)这个地方,是比三关口更出名的了。由瓦亭镇到山脚和尚铺约二十华里。铺在一道小小的河流上,约莫有三五十户人家。以前公路没有修辟,走六盘山的,由和尚铺穿庄而过,原也可以算是一道关口。现在公路由庄后斜上做之字形,一层一层,屈曲着盘旋上去。原来这里的大路要走,骡马大车不能直上直下,也必盘旋着走,共是三左三右,所以叫六盘山。而今修公路,要更求平整,山岭东边,由下到上,就成了二十二道曲线,而小弯弯还不在内,就不止六盘了。……至于这六盘山的高度,说起来是很可以吓人一跳的,距离海面是七千八百多尺……山的地质,是一种带紫色的石头,但是这石头,非常的松脆,稍微用力敲打着,就可以粉碎。有了这点缘故,每在大雨之后,公路两边的石壁,常是整大片的倒坍下来,把路遮断……若以用兵而言,这里是易守而难攻的。历史上在这附近用兵的人物很多,最有名的是成吉思汗,曾在这里避过暑。”

茅盾抒写六盘山 1940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茅盾,经兰州、西安抵延安。茅盾晚年在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里,简略叙述了这段行程:“……第二天是翻越六盘山……翻过山,汽车就加足马力在望不到边的黄土高原奔驰,扑入视野的是绿色的‘麦浪’和远处一排、一簇傲然耸立的白杨树。在白杨树的附近,一般就有人烟,或一个小村庄,或三五户人家。”

《西行见闻记》中的隆德 刘文海,民国时期渭南县学者。1928年年底至1930年1月,刘文海为探望父亲而深入西北地区旅行和考察,著成《西行见闻记》一书,记录了沿途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面的种种疾苦,以及山川景物、城市村寨、道路交通、民俗风情等,提出了西北开发思想和解决西北问题的建议,成为当时人们了解西北地区社会情况的重要窗口,现在则成为颇有价值的西北近代史参考资料。

《西行见闻记》记载:“……十九日过六盘山,山势雄壮;适值阴云映雪,露呈一种不可思议之天然美景……晚宿隆德。数年前,此地受地震影响甚巨,死约数千人,城垣崩陷痕迹,尚未移动。山之西,人民生活,更不堪言——蓬顶粪室,臭气四溢;男子多染鸦片癖,以致穷无衣食;虽冰雪遍地,男女幼童下体,无服遮蔽。……隆德以西,沿路复多柳树……”

【注释】

[1]见《隆德县志·山川》(康熙)。

[2]见《隆德县志·山川》(康熙)。

[3]见《晚清簃诗汇》八十四卷。(www.xing528.com)

[4]见《隆德县志·山川》(康熙)。

[5]见邵永杰《陇头歌·历代六盘山诗词选粹》,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

[6]见《隆德县志·山川》(康熙)。

[7]见《隆德县志·山川》(康熙)。

[8]见《晚清簃诗汇》一〇三卷。

[9]见《宣统固原州志》。

[10]见陈国栋《重修隆德县志·隆德八景》(民国)。

[11]节选自徐海东《会师陕北》一文,原载芦震国、姜为民主编《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2]节选自中共固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红色记忆·固原革命史资料文库》,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3]节选自中共固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红色记忆·固原革命史资料文库》,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4]选自吴忠礼《我为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起草碑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