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厓山之战:宋朝历史上最大、最悲壮的海上大决战

厓山之战:宋朝历史上最大、最悲壮的海上大决战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朝廷到达厓山时,尚有正规军和民兵二十万人。厓山之战结束时,海面上一片狼藉,硝烟弥漫,尸体漂浮。据记载,厓山之战历时20多天,双方投入兵力50多万,动用战船2000多艘,亡者20多万人,是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是最悲壮的一次海上大决战之一。厓山之战是宋元之间的最后一战,它标志着宋朝的结束。在坚持数年的抗元斗争后,流亡小朝廷终于不敌元军,在厓山之战中沉落大海。

厓山之战:宋朝历史上最大、最悲壮的海上大决战

厓山位于今广东省新会市南,与西面的汤瓶山对峙如门,称为厓门,宽仅里许,形成天然港口,内可藏舟。“每大风南起,水从海外排闼而入,怒涛奔突,浪涌如山”,而“厓山东西对峙,其北水浅”,每天早晨和中午涨潮落潮时分,既可“乘潮而战”,又可“顺潮而出”,是一处可据险固守的天然堡垒

小朝廷到达厓山时,尚有正规军和民兵二十万人。张世杰、陆秀夫立即派人进山伐木,在岛上建造了行宫三十间,军屋三千间,供君臣将校们栖身之用。余下的二十万士卒,则继续留在船上生活。张世杰、陆秀夫又令随军的匠人们修造舰船,赶制兵器,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殊死搏斗。

元朝大将张弘范此时在忽必烈的命令下,正率领大军沿海路一路南下追击赵昺等一行人,先后攻破漳州、潮州、惠州,而元军的副帅李恒则率领步兵骑兵陆路出梅岭袭击广州,想方设法地缩小和切断沿海陆地与南宋“海上朝廷”的联系,如此水陆夹击,使小朝廷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宋军占据着厓山这一易守难攻的天然堡垒,只要取得对入海口的控制,就算有再多的元军,也可以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将前来攻击的元军一并阻挡在外。1279年正月,张弘范率领之前苦苦训练的水兵十余万人及大量的战舰从海上进攻厓山,但因为厓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张弘范也无计可施。这时负责指挥防御的宋将张世杰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放弃了对崖门入海口的控制,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元军。

张弘范抓张世杰的族人为俘虏,一面要挟张世杰,一面派人前去劝降。然而张世杰是个血性汉子,并不为所动,断然拒绝投降。张弘范又令兵败被俘的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但文天祥威武不屈,拒绝做此等有辱气节的事情,张弘范无奈,只得放弃。

张弘范劝降之计未能得逞,只好再想他法。他派重兵将宋军重重包围,断绝其水上供应等宋朝兵士们战斗力严重削弱的时候,他才率兵一举发起了总攻。

张弘范利用海上天气变幻莫测的特点,在大雾笼罩、辨不清敌我的一天吹响了战争的号角。只不过一天时间,宋军损失惨重,多艘战舰被毁,将士也多有伤亡,宋军已全线溃败。事已至此,只能下定决心,放手一搏了。张世杰下令将铁索砍断,以便各艘战舰可以自由活动。他率领众将士进行突围,一路杀出了重围。此时,张世杰回头却发现幼帝赵昺的御船由于过于庞大,被卡在中间动弹不得,只得派人划小船前去接应。但是当时海上大雾弥漫,再加上已是黄昏,四周暗沉,即使面对面也根本分不清你我。同幼帝一道在御船上的陆秀夫怕来人接应是元军的诡计,就一口拒绝来人把幼帝接走。

眼看宋军败局已定,陆秀夫毅然用一条白练将幼帝赵昺绑在自己的背上,一同投入大海,消失在茫茫的雾气中……(www.xing528.com)

最后的希望也消失了,眼见这一幕的南宋将士、官吏、宦官、宫女等万念俱灰,又不愿落入敌人之手忍辱偷生,也纷纷跃入大海……

大义凛然的南宋将士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这一千古绝唱。场面之残酷、之壮烈,都是前所未闻,后不可见的。厓山之战结束时,海面上一片狼藉,硝烟弥漫,尸体漂浮。被俘的文天祥刚好在厓山元军的营地目睹这一幕,后来他在诗中写道:

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

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这首诗,无异于大宋王朝的一曲挽歌。

据记载,厓山之战历时20多天,双方投入兵力50多万,动用战船2000多艘,亡者20多万人,是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是最悲壮的一次海上大决战之一。

厓山之战是宋元之间的最后一战,它标志着宋朝的结束。赵昰等人当初虎口脱险,未落入元军之手,逃脱了被掳往大都的厄运。他们在海上一路漂泊,在福州建立起流亡小朝廷,成了南宋遗民心中最后的希望。在坚持数年的抗元斗争后,流亡小朝廷终于不敌元军,在厓山之战中沉落大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