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卫地区的牛车制造与发展

中卫地区的牛车制造与发展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牛车,也称大轱辘车,是中卫地区最古老的一种交通工具。牛车以轱辘大、结构科学合理、坚固实用、经济实惠而闻名遐迩,成为中卫地区一大特色。过去使用的牛车,都是当地木匠一代传一代打造的。据王学义先生回忆,20世纪70十年代初,他家所在的莫家楼生产队有一次找几个木匠来打牛车,因他会一点儿木工活,生产队就派他去当帮手。现在,这种古老、笨重的牛车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中卫地区的牛车制造与发展

牛车,也称大轱辘车,是中卫地区最古老的一种交通工具。在中卫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牛车承载和转动了千百年,是农田运输、短途乃至长途运输的主要工具。

牛车的主要特点是轴长、轮高,适合在土路、戈壁、沙漠,及坑坑洼洼的地上行驶。特别是在古时,作为一种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它的轱辘高大宽厚,可减少在泥潭、沙碛、坑洼里的深陷度,而且车轱辘大,车脚子就高,装得越多越重,向前行进的惯性就越大。牛车以轱辘大、结构科学合理、坚固实用、经济实惠而闻名遐迩,成为中卫地区一大特色。

过去使用的牛车,都是当地木匠一代传一代打造的。据王学义先生回忆,20世纪70十年代初,他家所在的莫家楼生产队有一次找几个木匠来打牛车,因他会一点儿木工活,生产队就派他去当帮手。造牛车首先是按照牛车的结构和部件,有大师傅画线计算下料,其他木工破料,锯、砍、刨、凿等干些拉大锯、破木板、打眼之类的重活。打牛车最好的把式是砖塔村的许木匠,大名叫许金贵,他从小跟父亲学艺,技术精湛。他打的牛车又好使又坚固,用的材料主要是榆木,因为榆木质地坚实,也有用柳木的。牛车的制造关键是车轮,车轮直径五六尺,车轮中间贯轴的鼓状圆木(车毂、车头部分,用于支撑车轴旋转并维持其位置正确)大如水桶,外面用4根铁箍捆扎,以防裂口,里面轴瓦部分(车头和车轴相接处)装有铁片打制而成的铁圈,用于穿车轴,外面用4根铁箍捆扎,以防裂口,里面轴瓦部分(车头和车轴相接处)装有铁片打制而成的铁圈,车轴上镶有车锏,以减少摩擦阻力,就相当于现在的轴承。正是车头的关键作用,才保证了车轮的转动速度。在车轮周围还要打上18个长方形的洞(辐条卯口)用于栽辐条;18根辐条在轮缘(辋子)分成八个弧形片状物,辋子宽六七寸,厚三四寸,上面栽两根辐条,与车毂连接。做一个车轱辘,一个人至少也得花十天八天工夫。仅车辋上的眼,一个人一天能打上三四个就算不错了。组装车轮的叫上辋子,有俗语曰:“车轱辘上辋子,猪肉挂嗓子(意指事主家要有酒肉招待,意为大功告成)”。

中卫牛车俗称“辕条丈一八,大小的牛儿都套下”。中卫牛车一般车宽6.4尺,大轱辘高6.3尺,直径可达2.2  牗米,车毂即车轮中间贯轴的圆木牍,大如水桶,车轴头与车毂铁圈接触处一周间隔镶嵌几根手指粗的铁条,叫车钏,功能是增加车轴耐磨性,相当于现在的滚珠轴承。车辋子有辐条18根,宽23—26厘米,厚10—13厘米。这样一对庞然大物,装在车厢两侧,有时套一头牛就可以拉得动,由此叫牛车。

牛车打好以后,还要挂铁活。轮子挂铁瓦,侧面铆铁钉,使之更结实耐磨。还有一种车叫大轱辘车,车轮高1.7米,辕条与车厢共长5.7米,轴长2.3米,车轮上钉有铁瓦与钉头,车下挂有铁铃,驾辕与拉索多为骡马。行驶中叮当作响,先声示意,便于错车让路。不同的车型但车辙一律相距为1.7米,这可能是古人按秦“车同轨”的规定所造。另外还在车的前面挂个油嘴子瓶子,土话叫“油告子”(膏的意思),内装胡麻油(后来用机油),经常要在车轴头处加油润滑。(www.xing528.com)

在当时,做牛车的活,工钱要比一般木活高出几倍,每日三餐由事主家管待。那时没有现代机械设备,全靠人工制作,每辆牛车有时得做上一个月才能完工。

中卫人对传统的农耕文化礼敬有加,讲究在大年三十歇车封车,打扫干净后,车主还要在车栏杆上贴诸如“两轮如日月;一轴定乾坤”“牛似上山虎;车如入海龙”“日行千里路;夜走八百程”等春联,人与物同贺。

现在,这种古老、笨重的牛车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但其雄姿和辙迹,已经深深刻在黄土地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