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尼特木器种类首页的介绍

苏尼特木器种类首页的介绍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尼特地区一般一扇哈纳有14~15个“头”。苏尼特蒙古包哈纳多用拇指粗的柳条棍形成弯度较小的S形哈纳。苏尼特地区乌尼一般油成棕红色,胸腰部分油成几种颜色的花纹,也有上锤纹的。苏尼特地区的套脑有两种,一种是插孔式套脑,另一种是串联式套脑。柱子:在苏尼特地区7扇以上哈纳片的蒙古包可有两根柱子或四根柱子,蒙古语称之为“图力古尔”。木床的高度不能超过哈纳的四分之一以上。

苏尼特木器种类首页的介绍

(一)生产生活中的加工制品

1.蒙古包的构件

蒙古包的构件是毡子、皮毛、木头三位一体,而木头部分,也是三位一体:套脑、乌尼、哈纳。搭建蒙古包时,只要把哈纳围起来,把套脑顶起来,把乌尼杆放上去,蒙古包骨架就形成了。因此,套脑、乌尼、哈纳这三个是基础,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1)哈纳:蒙古包一扇一扇围起来的网络状支架,叫作“哈纳”。苏尼特地区一般一扇哈纳有14~15个“头”。一个蒙古包5~6扇哈纳,76~96根乌尼杆。每扇哈纳上端伸出的叉头,叫作“头”,用来安放乌尼的尾端。哈纳的根部,蒙古语称之为“斜儿”,即蹄子,说得很形象。哈纳左右两旁伸出的部分叫“哈纳口”,与邻近哈纳片的口对接。哈纳交叉的网眼叫“哈纳眼”。哈纳眼四方形,边长15~18厘米。哈纳眼撑大,蒙古包里边面积就变大,反之则变小。平常把哈纳展开,哈纳眼是方形的大扇片。如果竖立起来时,网眼是立式椭圆形的,哈纳高度增高,里边面积缩小;如果哈纳眼是横式椭圆形的,哈纳高度下降,里边的面积增大。哈纳,即把长短相等、粗细相同的两层柳条重叠起来,在交叉的位置打眼,使它们上下贯通,再用一个个皮钉穿起来。皮钉,是用割成一条一条的骆驼熟皮来做的。皮钉要用湿皮条一个个捆扎紧,如果皮钉捆扎得不紧,木条之间会出现缝隙,哈纳走形变样,坏得快。湿皮钉逐渐干起来后,紧紧扎住哈纳,在伸缩和调整高矮的时候起到折页的作用。哈纳与门框的连接,一般有两种方法。门框上都有两个或者三个焊上去的铁环,或者钻好的窟窿眼儿。用里外围绳捆绑哈纳的时候,实际上就把哈纳的口紧紧顶在门框的外侧,把它们连成了一个整体。

哈纳片与哈纳片之间的连接,叫哈纳口对接。对接起来,用毛绳捆扎,如此将4~6扇哈纳“蹄子”插在地上围起来形成蒙古包的哈纳。普通人家多住4扇、5扇、6扇哈纳的蒙古包,也有8扇、10扇哈纳的蒙古包,甚至12扇哈纳的蒙古包。旧社会只有王爷、喇嘛上层才住得起那样大的蒙古包。苏尼特蒙古包哈纳多用拇指粗的柳条棍形成弯度较小的S形哈纳。做哈纳棍的柳条的选材、扒皮、修理、折弯、矫正、穿皮钉等,都需要技巧。

(2)木门:蒙古包的门,蒙古语叫“乌德”,也叫“哈阿拉嘎”。苏尼特蒙古人大多称之为“哈阿拉嘎”,也有的连起来叫作“哈阿拉嘎乌德”。门由门框、门板两个部分组成。门框上端叫门楣,门框两边的部分叫门梃,下端是门槛。门楣与乌尼,门梃与哈纳拴在一起,门槛立柱在地上,起到固定哈纳的作用。门楣、门槛和门梃,要用厚板子。蒙古包的门,分单层门、双层门两种。单层门是往外推开的。双层门,外面是往外推开的一层门,里面是双扇门。苏尼特人在外门门板上或雕刻“四雄”图案和吉祥图案

(3)乌尼:乌尼是撑起蒙古包顶棚的长木杆子,呈辐射状斜搭在套脑与哈纳之间。乌尼上边覆盖幪毡。乌尼与套脑连接的一头叫乌尼胸腰。上端要削成方头,直接可以插进套脑的插孔里。乌尼的下端与哈纳相接部位都有一个窟窿眼,穿进驼毛绳与哈纳头捆在一起。苏尼特地区乌尼一般油成棕红色,胸腰部分油成几种颜色的花纹,也有上锤纹的。

(4)套脑:是用多根乌尼支撑起来的蒙古包的顶峰。它的基本结构,是用弓形十字木架撑起大小两个圆圈,小圆圈隆起在大圆圈之上,在大、小圆圈之间,又用四到六根弓形辐衬拉住,构成一种圆顶拱形的包顶,如幼小的蘑菇一般。套脑是蒙古包的自然空调,是采光的天窗。苏尼特人非常敬畏套脑,在套脑的坠绳上系上哈达,敬洒奶食之精华,以示祝福

苏尼特地区的套脑有两种,一种是插孔式套脑,另一种是串联式套脑。套脑主要用松木或桦木制作。

插孔式套脑,有大、小两个圈,大圈在外,小圈在里,大圈在下,小圈在上。用十字梁来固定,梁是弓形的。十字的一横为东西梁,也称主梁,蒙古语叫“诺颜和其”;一竖为南北梁,是辅梁,蒙古语叫“高勒和其”。制作套脑,首先要确定套脑的“和其”,即主梁、辅梁的长度。因为套脑的“和其”代表套脑的直径。确定大圈的长度,要以套脑主梁正中为中心,以其半径画圆圈;确定小圈的长度,辅梁正中为中心,以其半径画圆圈。因此,主梁、辅梁的直径,一般以拃为单位表述,如四拃套脑、五拃套脑、六拃套脑等。大圈和小圈之间,另加短木四根,蒙古语叫“大阿嘎”,把大、小圈紧紧拉住,把套脑撑圆,故而侧视如轮,正看像锅。串联式套脑与插孔式套脑的明显区别是,串联式套脑可以和主梁分开,搬迁时可以拆下来驮在骆驼上;而插孔式套脑则不能,因为插孔式套脑的乌尼上端插在套脑里,不易拆开。

蒙古包套脑,一般都油红漆。蒙古包内主要装饰在套脑上,主梁、辅梁、“大阿嘎”上以鲜艳的颜色画有锤纹、彩虹纹等,也有的在套脑圈上雕有锤纹。

(5)柱子:在苏尼特地区7扇以上哈纳片的蒙古包可有两根柱子或四根柱子,蒙古语称之为“图力古尔”。蒙古包越大,其重量就越增加,大风中蒙古包的套脑的某一部分容易被吹得发生倾斜或者下陷。串联式套脑多有这种情况发生,插孔式套脑一般很少发生这种情况。所以,跨度大的,7扇哈纳的串联式套脑的蒙古包必须要有柱子,但一般不超过两根柱子;8扇到10扇哈纳的蒙古包需要四根柱子。一般人家的蒙古包里,都有一个圈围火撑的木头方框,在其两面或四角上挖个小坑,用来插放柱脚,柱子的上端顶住套脑。柱子形式多样,有圆的、有方的、有六棱的、有八棱的等,上面都有雕刻图形与油漆彩绘,有龙、凤、水、云和神仙人物等多种图案。王爷的大蒙古包还有云纹、水纹衬底的浮雕盘龙柱。

(6)木栏:是冬春季节防暴风雪的专门用具。是将高一尺、宽二指、厚一指木条两头打眼,用绳子串起来,放置在蒙古包底座外围,油上红、黄油漆,看上去很漂亮。

2.蒙古包里的摆设

蒙古包里的摆设,是指家里摆放的木制品,如床、箱子、柜子、地板、火撑圈、桌椅板凳等。

(1)地板:放置在蒙古包门口的火撑地板,根据蒙古包的大小来做。6扇哈纳的蒙古包地板长四尺,宽三尺,下边有三条横撑,表面可油上两种颜色的油漆。

(2)火撑圈:是与地板相配套的用具,宽度与地板一样,根据蒙古包的大小来制作。火撑圈也可以油上漆,加以装饰。

(3)木床:可以是通铺,也可以做单人床或双人床。木床的高度不能超过哈纳的四分之一以上。

制作木床什么木料都可以。床头、床架、床尾、床腿,都有雕刻图形与油漆彩绘,有龙、凤、水、云等多种图案。

(4)衣柜:衣柜是放置日常生活用品的器具,蒙古语称之为“阿布达尔”。根据蒙古包里边的空间可大可小。衣柜一般用松木、桦木、榆木来做。衣柜有从上面揭盖子和正面两扇门两种,采用连接件结合、裁口结合、半隐燕尾榫结合等工艺。把平常装衣服和粮食的柜子称之为蘑菇柜子,其他装细软的柜子,根据其在蒙古包内摆放的位置,叫作西北侧柜子或东北侧柜子。柜子的正面绘制有回纹、山水画、五畜或四雄图案,也有的在边沿钉黄铜泡钉加以装饰。

有的地方还在柜子里边加装抽屉或横隔板,存放稀罕物件。随着蒙古包的减少,柜子也相对减少了。

(5)木橱:也称橱柜,蒙古语称之为“浩日高”。木橱里可以放置碗碟、茶具、酒具等,也可以放置书籍和文具。木橱的大小也根据蒙古包大小来决定。木橱的正面,可以是封闭式的和敞开式的。

(6)厨具架:是放置厨具的架子,也叫木架、物架、碗架等,蒙古语称之为“额尔格尼各”。

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可以做成四扇哈纳蒙古包的厨具架、五扇哈纳蒙古包的厨具架、六扇哈纳蒙古包的厨具架,摆放于蒙古包的东南角。厨具架多为三层结构,上层安装两三个抽屉,里边可放置剪子、刀子、锥子等针线活儿用具和筷子、勺子之类小玩意儿。中层放置两三个锅座,放置锅碗瓢盆、盛牛奶容器。底层可放置奶桶、水桶和小缸之类的用具。厨具架的规格要与蒙古包空间相匹配,一般长度为四尺再加一拃,宽度为一尺到一尺再加一拃,高度为三尺,顶多三尺再加一拃左右。挂钩架安放在蒙古包门框左右两侧。所谓锅架(锅圈儿),就是套环的适合放置锅的三角形或四方形的架子,必要时把锅放在上边。

(7)立柜:也叫立橱。上部有两个或三个抽屉,下部有两扇门。主要存放碗筷、洗涮用具、酒具等日常用品,大小与蒙古包的空间相匹配。立柜有腿。这类箱子、柜子主要油紫红色油漆,正面绘制有回纹、云纹、四雄图案或八骏图、吉祥结等。安放在柜子上边的碗橱,下部有小抽屉,上部可安两块错开滑动的薄板子或玻璃。碗橱高约一尺,宽一拃加四指,长一尺加一拃的样子。平常里边放碗筷、酒盅之类小玩意儿。碗橱的大小也与蒙古包空间相匹配。

(8)牛粪箱:是蒙古包里装牛粪的木箱子,蒙古语称之为“阿尔嘎林海日其嘎”。牛粪箱的大、小不等,但最起码要有能装一粪篓牛粪或羊粪砖的容积。做牛粪箱用什么木头都可以,但必须结实耐用。苏尼特习俗里,对牛粪箱高看一眼,禁忌任何人垂足坐在牛粪箱上面。有个说法:如果有谁垂足坐在牛粪箱上面,罚他三岁子大畜。也忌讳牛粪箱空着放,平常必须装满牛粪。牛粪箱也要油上油漆。

(9)木桌:蒙古包里用的一尺高的方木桌子。做木桌用什么木料都可以。平常油棕红色油漆,画上各种纹样图案。过年过节时在上面摆放丰盛的肉食和奶食,以招待尊贵的客人。

(10)木凳:蒙古包里平常用的小木凳,也叫短腿桌子。用各种木材的下脚料制作简易木凳,在蒙古包里使用。

(11)婴儿摇篮:是游牧的蒙古族牧民哺育子女时长期使用的重要器具。婴儿摇篮起初非常简单,只是用三拃加一小拃长的榆木、山丁子、鼠李板子两端下边各钉一块儿小枕木,皮襁褓,就算是婴儿摇车。苏尼特人对制作婴儿摇篮的木材非常讲究,不是所有的木材都可以制作婴儿摇篮的,而是一定要选择向阳地方生长的榆树、鼠李和山丁子树等结果子的,木质坚硬的木材,以象征和祝福繁衍生息、传宗接代,代代相传。平常摇篮的底架用山丁子木来做,横撑用鼠李木来做,车辋用榆木来做。

蒙古族婴儿摇篮的前端,即紧挨婴儿头顶有一块椭圆形小挡头,蒙古语称之为“Haraa”,汉语没有对应词。它是把一根黄榆树枝弯过来,两头插入摇篮前端摇车辋的孔里,再用布蒙起来形成一个半圆形挡头,在其背面画上日月图案,挂上小弓箭、小镜子狐狸图案,以示祝福和辟邪。

3.餐饮用具

苏尼特人除了家里摆设用木头制作,盛装餐饮品的用具也用木头来制作。

(1)木制托盘:托盘,蒙古语称之为“德布希”,用来盛放“秀斯”(全羊)或手把肉。托盘多为长方形,也有椭圆形、不规则形,大小也没有统一的规格。但盛放整“秀斯”的托盘必须要大托盘。小托盘上盛放羊背、肩胛骨和四条长肋,以招待尊贵客人和长辈们食用。

(2)木制盘子:蒙古语称之为“查尔”“巴嘎布尔”。平常盛放奶食、肉食、紫食等,是圆形、摊边儿、盘底浅的食具。木制盘子是将老榆树、旱柳以及其他老树根剜空制成,外边漆成橙色。木制盘子,在过年过节的时候用来摆放奶食、点心等招待客人。平时在家里盛放各种奶食和点心果子、炒米均可。木制盘子、盘碟大小不等,形状、制作工艺大同小异,可以绘制各种花纹图案,做得很漂亮。

(3)茶东布:东布,即无嘴铜壶,盛茶水和马奶的容器。是用鼠李、檀香木、榆木、桦木等制作,外面用红铜或黄铜包。壶身高一尺加一拃,可以盛一壶茶。壶身有三道箍,并镂有花纹,箍也多有镂花,非常好看。

(4)木制水桶:用于装水、运水的专门用具。要用木质坚硬的木板对接而成,对应的两块儿木板高一些,中间连一根横木做桶梁,可手提或担挑。所以,也称作手提水桶。桶身用三道铁箍箍紧。蒙古语称之为“兀孙苏拉嘎”,专门装水用,不做他用。

(5)大木桶:是在家里盛放水的,蒙古语称之为“阿嘎如”。也是用硬杂木制作的,根据每个家庭的需求不同,木桶的大小也不同。大木桶盛放水,中型和小型木桶用来运水。

(6)奶桶:是专门用来挤奶的,用硬杂木木板对接而成。大小不等,桶身箍有三道铁箍。奶桶提手上一般挂有铜制箭镞或铜马。奶桶专物专用,禁忌挪作他用,特别忌讳里边盛放红食类食物,也不能装水,不得靠近不洁净的东西。如果不得不装水用,必须先放进三块儿或七块儿白石头进行消毒。

(7)酸奶桶:也叫捣奶桶,由盖子、杵杆(搅拌杆)、箍组成。用桦木、榆木、松木木板对接而成,配上盖子,在盖子中间掏出小孔,插入杵杆。有圆锥形的,也有扁形的。高约四拃,可以盛装两三锅酸奶汤。是专门捣奶和盛放奶酪的容器。

(8)奶油桶:是牧民贮存奶油的桶。奶油桶的构造与酸奶桶差不多。是牧民夏天贮存奶油,到秋天提炼黄油、白油的专用贮存容器。奶油桶不做他用。

(9)杵臼:臼由榆树、桦树的根部剜空而成。底座较粗,中间部位较细,口较大。底部呈凹形,是捣碎砖茶和舂米的容器。杵由榆树、黑果栒子等硬质木头制成,是用于捣碎砖茶和舂米的杵棒。杵由杵头和把柄组成,杵头是呈弧形,约一尺长、一掌宽、半庹厚的方形木头;把柄下端较粗,顶部呈圆形,上端在杵头处的孔内。苏尼特蒙古人对杵臼很重视,不仅用于捣碎砖茶,也作为祈祷用具来使用。

(10)木制扁水桶:装上水驮在驼背上拉运水的用具,亦称水桶,是游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容器,牧民日常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

(11)水箱子:装上水用勒勒车拉运水的容器。用各种木头都可以做,能装20~30水斗子水。

(12)木制羹匙:是苏尼特牧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用具。木制羹匙,要分日常餐饮使用、奶食盘子里使用、加工奶食使用等用途,大小不等,各有各的用处,一般不混用。日常餐饮使用的木制羹匙,有的地方绘制花纹,制作精良,等于是筷子或羹匙,家里每人一个,一般不交叉使用。奶食品用的羹匙,也分奶油羹匙和黄油羹匙等,有的也刻有花纹和图案。

(13)木碗:是人们吃饭、喝茶时使用的器皿。木碗是将榆木或其他树的根部剜空制成,根据其材质可分为木碗、银碗、铜碗,按其用途还可以分为普通碗、招福碗、化缘碗等。木碗适合游牧生活之需要,具有结实耐用,携带方便,不烫手等众多优点。将木碗用银、红铜、黄铜等镶嵌后,叫银碗、红铜碗和黄铜碗。使用银碗很有讲究,用银碗给尊贵的客人敬酒、敬茶。招福碗专门用于招福招财仪式或祭祀仪式,不做他用。

苏尼特蒙古人很早的时候有个习惯,将自己的碗随身携带而行,在外面吃饭的时候只使用自己的碗,甚至忌讳使用别人的碗筷。

(14)木勺:是蒙古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重要用品,是将榆木、桦木、鼠李的根部剜空而成,大小不一。主要用于盛饭、舀茶、奶食品加工,也用于舀水,特别是从河水、泉水里舀水的时候就用木勺,以免对河水、泉水造成污染。

(15)奶食模具:为了使奶豆腐、干酪定型而制作的木制模具,蒙古语称之为“和布”。有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等不同形状,大小无统一标准。模具内侧刻有花纹和图案。

(16)酒具:早些时候,苏尼特人用树根剜制各种酒具,包括酒杯、酒盅,刻上花纹和图案。

(17)木制鼻烟壶:是蒙古人装鼻烟的器皿,用树根剜空而成,大小不等,各式各样,不一而足,刻有各种花纹和图案。

(18)木制枕头:早先,苏尼特人有枕木制枕头的习俗,木制枕头可以用榆木、松木来制作,有身份的上层人物还用檀木枕头。木制枕头,有死心和空心的两种。木制枕头上刻有各种花纹和图案,加以美化。苏尼特人有就寝时把腰带结个活结放在木制枕头底下的习俗。(www.xing528.com)

(二)畜牧业生产中使用的木制用品

1.马鞍

马鞍的木制部分,由前后马鞍鞒、鞍面、左右鞍翅组成。苏尼特人马鞍的原料多用榆木。有时候把榆树杈子整个锯下来,经过修整做成马鞍。这种整体马鞍没有任何对接,非常结实。

苏尼特马鞍的基本形制,分为方脑(前鞒)鞍和尖脑鞍两种。方脑鞍,苏尼特人称之为“孛儿只斤马鞍”,前后鞍鞒均为方脑,后鞍鞒稍往后仰的,称之为“额尔根弘高”。蒙古马鞍,按其形状,可分大尾(后鞒)式和小尾式,称之为大尾鞍、小尾鞍、鹰式鞍、人字鞍等;从其用途上看,又可分为生活鞍、牧放鞍、狩猎鞍、仪礼鞍等,不一而足。马鞍是苏尼特蒙古人尊崇的重要物件,制作马鞍一定要请手艺高超匠人来做,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制作马鞍的。

2.木车

俗称“勒勒车”,是苏尼特蒙古人游牧生活中重要的生产工具。勒勒车由车轴、车轮、车瓦、辐条、轮心、车辕、车架等组成。通常主要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为原料,这些树多生长在牧区的山岳地带。它的构造分为车上脚和车下脚两部分。车下脚由车轮、车轴、车头组成。蒙古车的车轮子一般是用六个木辋组成的,辋为弧形,衔接为一个轮子,车轮的高度为1.5米,每台车共两个车轮。车轴心长达45厘米,外端直径约为29厘米,内端直径约为32厘米。辐条一般用榆木和柞木制作,每根长达65厘米左右。车轴心与车辋之间,放射状排列36根车辐,支撑车轮。车轴两端有车头,这些部件,构成车下脚。车上脚是由车辕、车撑、车槽组成。车辕长达4米多,其后半部分配以八至十条横撑,辕穿过约1.5米的车槽。在两辕顶端系以编好的绳状柳条,套于牛脖子悬的横木上。辕条短,轱辘大,不易倾倒,驾驭起来得心应手,很适应本地山岭沟壑地形。一辆勒勒车自重50公斤左右,可载货二三百公斤至500多公斤。

3.套马杆

指牧民套马用的长木杆,放牧其他大小畜时也可用。套马杆由主杆儿、梢儿(肩杆)和皮绳三部分组成。套马杆一般是“二接头”,即由两部分粘接而成,下段是较粗的主杆儿,上部是稍细的“肩杆”。两根杆儿多用质地较硬的木材制成,梢儿用柳条制成,柔韧性强,不易折断。杆儿和梢儿各有一端刻出凹槽,再把这两端扣合在一起,外面用细皮绳密密匝匝缠好,皮绳固定在梢的两端。一般用湿牛粪捂过的白桦木制成,是牧民牧马必备工具,长度多为5米,大的达9米,也可用来套狼,这是套马杆最重要的一项作用。苏尼特牧马人非常爱惜自己的套马杆,平时把套马杆搭放在蒙古包的北侧,禁忌从套马杆上迈过去。

4.牧羊鞭

蒙古语称之为“锡里布尔”,分牧马鞭、牧羊鞭两种。牧马鞭放牧牛群和驼群时使用。牧马鞭主杆用桦木或柳条制成,长两庹半。用牧马鞭可以从马群里捉住老实一点儿的马。牧羊鞭,主要是放牧羊群时使用。牧羊鞭的长度一般五尺左右,其长短可根据需要来定。

5.马鞭

驱使坐骑用的鞭子,泛指赶牲口的鞭子,蒙古语称之为“达西古日”,也叫“蔑拉”。马鞭不但是苏尼特牧人的重要生产工具,也是防身武器。因其鞭杆的不同和用途的不同,分别称之为藤条鞭子、苏曼鞭子、杆子马鞭子、赛马鞭子等。鞭杆分别用藤条、竹子、榆树、桦树、鼠李、杏树来制作。藤条鞭杆长约一庹,一手掌粗,外面用香牛皮绳密密匝匝缠好,上等藤条鞭子是男人身份的象征。

苏曼鞭子把一拃长或四指长,接口处用细皮绳密密匝匝缠好,看上去很漂亮。

杆子马鞭子规格与苏曼鞭子差不多,但鞭杆是用柳条做的,主要是因为柳条比较轻巧,可避免惊着、伤着杆子马。

赛马马鞭子的鞭杆用红柳做成,大拇指粗,一拃到一尺长的样子。赛马马鞭的杆子只能用红柳,一般不用其他木料。

马鞭,还有很多禁忌。如:不得将马鞭带入人家的居室或拿马鞭指人,否则即被认为对主人蛮横和有敌意。亦不得以鞭打来袭的家犬,因此举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敬。再好的朋友也忌讳互送马鞭或交换马鞭。

6.马汗刮子

是用来刮马汗的用具,蒙古语称之为“毛日奈胡苏儿”。其形状像是一把双刃剑,有一尺多长。马因跑远路或快跑而出汗,当卸下马鞍的鞍屉后,会见到很多的汗水,如果不及时把汗水刮掉,马就会因受凉而生病。特别是冬季,马的主人更是及时把马身上的汗水刮去。马汗刮子一般用竹板或红白檀木、鼠李、桦木、榆木等木板制成,上面刻有十二属相、五畜、四雄、吉祥花纹图样。驯马手随身携带马汗刮子,曾经为名马刮过汗的马汗刮子,甚至代代相传下去。

7.方形筐

蒙古语称之为“都尔孛勒吉”,是骆驼驮子用的长方形器具。可用各种树枝或柳条编织,中间部位和底座部位放置若干条横木撑子,用细驼皮绳捆扎加固。

8.夹板

指骟具,蒙古语称之为“撒巴萨拉嘎”。是阉割三岁公马、三岁公驼时用的工具,长约20厘米,宽2~3厘米。捏夹处的内端平整,外端呈拱形,一端是用细马鬃松弛连接的两块木板。使用时,将公马或公驼的外阴囊割开,挤出其睾丸,用夹板夹住,再用烧红的铁板将其烙除。苏尼特人平时忌讳将夹板随意放置,使用时也要用哈达包裹后取出,并滴答几滴鲜奶。

9.木制制革刮板

蒙古语称之为“和德尔格”,是苏尼特牧人用来制革的用具。早先蒙古人制革用牲畜下颌骨,后来的木制制革刮板,是在牲畜下颌骨刮板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10.驼鼻棍

也称驼鼻栓,为穿骆驼鼻孔的小木棍,是为了驯养、乘骑和驾驭骆驼而制作的工具。驼鼻棍由鼻拌子、鼻庭子、两指宽处切槽、鼻月子、鼻栓尖梢等部分组成。制作时选用红柳、榆、鼠李、柳等植物的根及枝杈为材料。这类材料不易膨胀,结实,而且断裂时不开叉,不会刺伤骆驼的鼻子。驼鼻棍的芯约一拃长,在一端打出圆形或方形帽,削尖另一端,在尖头两指处的距离切出一个槽,在鼻棍帽和切槽的里面嵌入香牛皮或皮革衬垫物即可使用。

11.戒乳器

蒙古语称之为“竖儿格”,指戴在2~3岁牛犊鼻子上的两头带尖儿的木扦儿。戒乳器有两种,一种是从3岁山羊鼻孔处直接朝上穿出的木扦儿或从鼻隔膜横向传出的木扦儿;另一种是戴在2~3岁牛犊头部的,两头带尖儿的木扦儿架子。戴上这种戒乳器的牛犊或羊羔靠近母畜想吃奶时,木扦儿就会扎到母畜的肚子或胯部,母畜就不让其靠近,以起到戒乳的作用,保证当年出生的幼畜吃上奶。

12.喂狗槽

喂狗的槽子,什么木头也行。长两拃多,宽一拃加三指,外侧稍微倾斜。也有的直接把榆木或一些粗木头剜空制成。苏尼特蒙古人视狗槽为“赏赐圈”,特别看重。

(三)木制的乐器

1.马头琴

苏尼特人制作、使用马头琴历史悠久。马头琴,由马头、琴身、琴把、共鸣箱、琴码、蒙皮、琴弓、琴弦组成,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琴身木制,长约1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畜皮蒙面。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牧民群众非常喜欢,是每家每户珍爱之物,大家都把哈达系在琴杆上挂在哈纳头。如果谁走进蒙古包,看到挂在哈纳头的马头琴,不管你会不会拉马头琴,都应该比画两下,以表达客人对主人的良好祝愿。苏尼特人自古以来喜欢演奏马头琴,以庆贺畜牧业丰收,表达欢快的心情。当有些母畜嫌弃幼仔的时候,牧人坐在一旁拉起悠扬的马头琴,使母畜泪珠滚滚,接纳幼仔。蒙古人发明与牲畜之间的奇特的交流方法,令人叹为观止。

2.蒙古筝

蒙古语称之为“雅托噶”。苏尼特有制作地方特色的雅托噶的匠人。苏尼特匠人制作的雅托噶长四尺五,宽六寸,由底脚、筝首、面板、底板、琴码、琴弦组成。雅托噶十三弦、十四弦的都有,是表现力极为丰富的弹拨乐器。雅托噶弦用马尾做。据其十三弦、十四弦的不同,分别称为大雅托噶、小雅托噶、宫廷雅托噶等。据传,“雅托噶”原名蒙古语叫“依塔嘎”,即劝说、规劝、劝告之意。古时通过弹奏雅托噶乐器,起到安慰、劝说、规劝、劝告之作用。

3.箫、竹笛

箫,蒙古语叫作“毕斯古日”;竹笛,蒙古语叫作“林布”。是在苏尼特人中广为流行的吹奏乐器。笛子用空心的竹子和红木来做,上有吹孔、膜孔、按指孔(音孔)。

箫一般为竹制,吹口开在上端边沿,由此处吹气发音。笛子,古时称之为“横吹”。箫和笛子携带方便,牧人野外放牧时可随身携带,随时可以坐在畜群旁吹奏出悠扬动听的曲子。

(四)木制玩具

1.额尔敦仓

额尔敦仓,是苏尼特人中间广为流行的一种智力游戏。用檀木、鼠李、桦木、榆木等制作木牌。木牌正面刻有哈斯、海清、老虎、龙、马、鸟、猪、狗等12种动物图案,每样4枚,共48枚牌。玩法与玩大六差不多,一般是4人在一起玩,也可以2人玩。过去,这个游戏很普遍。

2.蒙古象棋

蒙古语称之为“夏特尔”,也写作“沙塔尔”“沙特日”等,是蒙古族部落很早就流行的一种游戏。苏尼特人很早以前就自己制作和玩耍。一般用桦木和其他软木雕刻而成。

3.大六

大六牌,用牛骨制成。苏尼特地区一般用桦木、鼠李等木料制成。大六共有64枚牌,牌上的点数有2~12个不等的点。玩法很多,用64枚牌玩的方法叫玩大六,或叫盖房子。3人、4人、5人、6人都可以玩。

4.西哈

西哈,是弹射沙嘎(羊拐骨)玩耍的器具,用鼠李、榆木、花木等木料制成。西哈的子弹用木头制成,扎眼灌铅增加其分量,也可以用牛骨头和犄角制成。

5.风车

儿童玩具。将薄木板锯成铜币、鱼或小圆圈形状,中间扎出两个小孔,用驼毛绳或麻绳穿过,两头结死扣套在两只手上,转动上劲,随两只手一松一紧拉动,风车就呼呼作响。春天,大人不让小孩玩风车,说玩风车刮大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