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蒙古族传统交通工具:牛车

蒙古族传统交通工具:牛车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蒙古民族很早就会制造木头车,把马、牛等家畜驯服后驾在车上作为交通工具来使用,这从蒙古高原的古代岩画中便可以得到证实。把哈萨嘎车、照热钦车统称为蒙古车。车上脚是由车辕、车撑、车槽组成,车辕长达4米多。勒勒车一般车身长4米以上,车上可带篷。篷车装饰的豪华一些,过去贵族用的勒勒车称为轿车,迁徙途中,人们可在篷车里面睡觉。

蒙古族传统交通工具:牛车

蒙古族远古时代开始就通过从事畜牧业、狩猎来解决衣食住行之需,并善于驯服和利用相关野兽来为自己服务。牧业和狩猎需要逐水草和根据狩猎动物的多少而经常进行搬迁,这样一来牛车和坐骑就成为不能缺少的生产资料。蒙古民族很早就会制造木头车,把马、牛等家畜驯服后驾在车上作为交通工具来使用,这从蒙古高原的古代岩画中便可以得到证实。

战国时期把住在毡包里的民族叫作丁零。魏、晋、北朝时期叫作敕勒(又叫高车人),隋唐时期叫作铁勒。这些记载是把当时蒙语里“特日格”(车)拼写后记录的或者是根据语音直接翻译而来的,意思是蒙古人是有车的民族,有高车的民族。这种说法证明了游牧业离不开骑马,离不开车辆,敕勒人善于造车,制造各种各样的车。

蒙古疆域宽广,姓氏部落众多,所以使用的车辆也各种各样。制造结实而宽大笨重的哈萨嘎车(大车)适合于贫瘠坚硬寒冷地方使用,轮子较大,工艺较好,轻便的照热钦车(速度快的轻便车)适合于沼泽地、沙漠等地方使用。把哈萨嘎车、照热钦车统称为蒙古车。

勒勒车有记载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记载的“辕辐”。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铁勒(又叫敕勒)等族,造车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北朝时的铁勒人就以造车闻名,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汉书》),很适应草原环境,正因为如此,被史书上称为“高车人”。辽代,蒙古族造车技术已经很发达,并且广泛用于游牧生活中。从秦汉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千余年中,勒勒车一直是草原牧民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有“草原之舟”之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勒勒车的特点是车身小,双轮大。勒勒车车轮高大是因为牧区冬天雪深过膝,夏季草深,沼泽地多,轻便灵活、车轮大的勒勒车,无论是牧草繁茂的草场,积雪深厚的雪野,还是泥泞的沼泽或者崎岖的坡道,都能够顺利通行,因此被牧民誉为“草上飞”。这种车除了搬运毡房,运输物资、生活用水外,战时还常作驮运军队辎重的战车,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运输工具。

牛车

勒勒车用木材制作,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牧区一直沿用,是正蓝旗历史上最普遍、常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广泛用于牧民的生产、生活中运水、搬家、运输货物、运牛羊粪、运盐,婚丧嫁娶也使用它,极适应草原、沙漠地带的通行,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才逐渐被淘汰。

勒勒车通常主要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为原材料,这些树多生长在牧区的山岳地带。车轴、车轮、车瓦、辐条、轮心、车辕、车架,都用桦木做成,也有的用松木、柳木、榆木、柞木、樟木等。桦木质地坚硬,耐磕碰,车体又轻,着水受潮不易变形,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勒勒车整个不用铁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修理,它的构造分为车上脚和车下脚两部分,车下脚是由车轮、车轴、车头组成的。勒勒车的车轮子一般是用六个木辋组成的,辋为弧形,衔接为一个轮子,车轮的高度为1.5米,每台车共两个车轮。车轴心长达45厘米,外端直径约为29厘米,内端直径约为32厘米。轴条一般用榆木和柞木制作,每根长达65厘米左右。车轴心与车辋之间,放射状排列36根车辐,支撑车轮。车轴两端有车头,这些部件,构成车下脚。车上脚是由车辕、车撑、车槽组成,车辕长达4米多。(www.xing528.com)

勒勒车后半部分配以八至十条横撑,辕穿过约1.5米的车槽,在两辕顶端系以编好的绳状柳条,套于牛脖子悬的横木上。这样,勒勒车就可以在交通不发达的沼泽、草地、荒滩上自如地前进。各地的勒勒车形态构造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适合本地特性的改造。勒勒车体上有用柳木条弯曲成的半圆形车棚,棚周围包以羊毛毡,形成篷帐,用以遮阳光、挡雨、防雪、御寒。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庞大的勒勒车队都是由十几辆甚至几十辆车组成的,最前面的叫“忙豁仑”,为了不使车队走散,每头牛的犄角都用绳子相连,最后一辆车拴有大铃铛,叮当叮当地响,以便使最前面的车能够听到。有趣的是,驾驭这支浩荡队伍的竟然只有一人,有时还要行数百里。为了躲避烈日的曝晒,牛车的行动多半是在太阳已经傍西或日暮之前开始,行至子夜前,第二天在日出之前始,到午前止。一般来说,路程远的车队行至七天,牲畜要有一天休息时间

正蓝旗卓伦高勒、宝绍岱、上都音高勒、阿日虎布、哈毕日嘎、胡鲁斯台等苏木乡的土地是山梁、丘陵地带,所以多用哈萨嘎车(又叫大车)。富裕家庭拥有几十辆这样的车,贫困家庭只有一两辆这样的车。正蓝旗北部的扎格斯台、那日图、乌日图塔拉、杭哈拉、赛音胡都嘎、乌苏图音查干、桑根达来、哈登胡硕等苏木地处浑善达克沙地之中,所以多用轮子较大,工艺较好,轻便的照热钦车(速度快的轻便车)。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正蓝旗各个苏木牧区普遍开始使用了铁制的轻便车,原来的传统木质车基本被淘汰。铁制车的车轮子使用了钢珠,轮圈使用了胶皮,所以又结实又轻便,拉上500公斤,套上一头牛后能够在草地、沙地上顺利行走,所以一时成为草原上的主要交通工具。

勒勒车是牧民流动的家。勒勒车一般车身长4米以上,车上可带篷。带上篷,车厢若船舱,“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常常是一家人住在里面。勒勒车是一个通称,实际使用时,根据勒勒车不同用途还有许多具体名称,比如装衣服和装食物的车共同称为箱子车,装佛像佛灯、佛龛、香烛、经卷及贵重物品的车称为佛爷车,专门拉水的车称为水车(车上的大扁圆桶能盛十几担水),柴薪车专门放牛粪和引火柴。蒙古族在搬迁时,遇上水草丰美的地方,顺便也捡些柴火,若遇不上或者刮风下雨就用车上的柴火。柴薪车上周围四块板子是活的,朝上往下捆成没盖的箱子。带车棚的勒勒车称为篷车,它可单独使用。篷车装饰的豪华一些,过去贵族用的勒勒车称为轿车,迁徙途中,人们可在篷车里面睡觉。勒勒车队的最后三辆车是专门用来拉蒙古包的,有的人家东西很多,就有闲物车。另外,还有空车,上面啥也不放,以备不时之需。

辕牛是勒勒车的主要动力。冬春远途进行旅行或运输时必须选择肥壮而有力量的辕牛,同时还需要带一头备用的四岁辕牛。牧民每家均有几辆,十几辆,甚至几十辆勒勒车,有的在勒勒车上放置棚架,用毛毡或皮张围盖,用以存放衣被和粮食,称为柜车。或成为车上居室,里面架上火炉,可以在寒冬里长途旅行。驻牧时,将勒勒车一辆一辆接起来,围在畜群周围,又作为栅栏。勒勒车平常单车行走很少,往往七八辆头尾依次连接,组成一队行驶。在最后一辆车挂一木梆或铃铛,坐首辆车人凭借木梆或铃铛的声音判断车队是否中间脱节。这种勒勒车队,被后人称为“草原列车”。

《蒙古族简史》附图“载于车上的大帐幕”,就是蒙古汗国时期用22头牛牵引的四轮大车,距今已有800年。根据此图复原制成的车,参加电影成吉思汗》拍摄后,现陈列在锡林浩特市北郊旅游点成吉思汗金顶大帐外。

汉板车又称牛牛车,是正蓝旗农区和农牧结合部最常用的运输工具。其结构与勒勒车类似,但车辕较短,挽具较完备,车轮较勒勒车坚固,上面钉有铁钉,车圈外缘有包条,载重量较勒勒车大,亦是以牛作为挽力,其主要区别是用角形的牛样子代替勒勒车的横轭木,并使用鞍子、搭腰、肚带、坐鞭、笼头、缰绳,更便于驾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