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湾地区电影的起步与发展

台湾地区电影的起步与发展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台湾地区电影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民营电影业在台湾地区逐步兴起;到了20世纪60年代,“健康写实”的风气盛行,台湾地区电影逐步走向正轨,此后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电影和流派。张彻和胡金铨被称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地区电影“新武侠世纪” 的两大旗手。图4—50《烟雨蒙蒙》剧照武侠片在台湾地区出现后,受到观众热捧,是早期台湾地区电影重要的类型支柱之一,至1966年,台湾地区的武侠电影产量就达到了28部。

台湾地区电影的起步与发展

台湾地区电影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民营电影业在台湾地区逐步兴起;到了20世纪60年代,“健康写实”的风气盛行,台湾地区电影逐步走向正轨,此后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电影和流派。

(一) 乡土写实派

乡土写实派是在“健康写实”方针下产生的电影流派,其代表是李行、白景瑞、胡金铨等一批熟悉乡土文化的导演创作出的《蚵女》《养鸭人家》《家在台北》《汪洋中的一条船》《原乡人》等影片。这些作品真实深刻地表现了台湾本土普通民众的生活,宣扬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艺术风格质朴自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图4—48 《养鸭人家》剧照

图4—49 《汪洋中的一条船》剧照

(二) 娱乐片

台湾地区的娱乐片主要有言情片和武侠片。言情片受“琼瑶热”影响,产生了《烟雨蒙蒙》等烙印了琼瑶风格的影片,并造就了林青霞、林凤娇、秦汉、秦祥林等偶像派明星。台湾地区武侠片的奠基人是张彻,张彻后来去了香港,加入邵氏公司。张彻和胡金铨被称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地区电影“新武侠世纪” 的两大旗手。

图4—50 《烟雨蒙蒙》剧照

武侠片在台湾地区出现后,受到观众热捧,是早期台湾地区电影重要的类型支柱之一,至1966年,台湾地区的武侠电影产量就达到了28部。武侠片所倡导的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美德,在融合两岸观众的情感、提高民众民族认同感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长期以来,这一类型影片也是海峡两岸电影业人士合拍片的重要选项。

(三) “新电影”运动

“新电影”运动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代表人物为侯孝贤和杨德昌,他们的创作受法国新浪潮和新德国电影运动影响,多采用纪实风格,淡化情节而重视人物内心挖掘。侯孝贤的代表作有《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悲情城市》等,杨德昌的代表作有《青梅竹马》《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台湾“新电影”还融入了海峡两岸文化寻根的热潮,同时也是世界电影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侧影。

图4—51 《童年往事》剧照

图4—52 《悲情城市》剧照(www.xing528.com)

图4—53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剧照

(四) 作者电影

作者电影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此时的台湾电影总体上走着下坡路,作者电影的出现使台湾影坛又活跃起来。其代表人物为李安,李安编导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以全新的现代视角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父权的走向,既有现代审美趣味,又蕴含温柔敦厚的东方传统美学品位。除了李安外,蔡明亮等一批拍摄青春片的导演也是作者电影的代表人物。蔡明亮的作品充满个人风格,其主要作品为“青少年三部曲”《海角天涯》《青少年哪吒》《爱情万岁》。

图4—54 《推手》剧照

图4—55 《饮食男女》剧照

海峡两岸电影本出于一源,社会背景在不同时段的发展变化并未影响两岸电影的融合交流;相反,无论是在民族危急关头还是和平时期,两岸的电影界拍片的宗旨都是一致的。海峡两岸电影长期处于交流融合状态,发展到现在,这种融合进一步加深,出现了不少合拍片。合拍片的类型不仅仅局限于娱乐片、商业片,像《色戒》这样的艺术片、《南京大屠杀》《云水谣》这类具有主旋律特质的电影也不少。这种融合意味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是处于良性状态的。

图4—56 《海角天涯》剧照

图4—57 《青少年哪吒》剧照

图4—58 《色戒》剧照

图4—59 《云水谣》剧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