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疑的青春怀旧:探寻回忆的迷茫

可疑的青春怀旧:探寻回忆的迷茫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可以以2014年张一白执导的青春片《匆匆那年》作为个案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就这一层面来讲,七七与陈寻等人的对立,显示出《匆匆那年》为代表的青春怀旧已经成为“80后”一代的一种炫耀性消费,这是已过或将过而立之年并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体的他们彰显自身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与此同时,这种青春怀旧的炫耀性消费又反过来证明了“80后”一代身份认同危机的存在。青春怀旧,应适可而止。

可疑的青春怀旧:探寻回忆的迷茫

值得进一步分析的是,2010年代涌现出的“青春片”风潮,尤其是青春怀旧的浪潮,根本上映射出一代青年人怎样的生存境况与情感结构?在此可以以2014年张一白执导的青春片《匆匆那年》作为个案展开进一步的分析。

有九夜茴畅销小说助威、王菲热门单曲掠阵、彭于晏和倪妮等新晋偶像挑大梁,电影《匆匆那年》上映时以致敬“80后”青春为名来势汹汹。然而在《匆匆那年》里,我们只看到对此前同类作品集锦式的东施效颦,落入了叙事的窠臼与符号的堆砌。

值得肯定的是,《匆匆那年》前半段对于中学时光的渲染与营构是同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充满情趣的情节、舒缓音乐的恰当烘托、逆光与暖色调的选用,辅以大量阳光洒落树叶罅隙的空镜头,青春的言说娓娓道来,自然而充满抒情意味。方茴发作业本段落中长镜头的运用,更将少年情窦初开时的羞涩、朦胧与快乐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这并不能遮掩影片叙事的单薄、老套与无力。

从没心没肺地笑到撕心裂肺地哭,似乎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怀旧青春片的模式化剧情。在《同桌的你》等影片中,亲密无间、言笑晏晏的青春情感关系随着自身的成长与现实的击打,终究要走向筋疲力尽、作鸟兽散的结局。《匆匆那年》同样没有逃脱这种叙事的窠臼。或者说,影片通篇以方茴、陈寻与乔燃以及林嘉茉、赵烨与苏凯两段俗套的三角恋所构成,本就没有多少故事性可言。颇有意味的是,婚礼似乎成为当下青春怀旧片的必备场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同桌的你》《中国合伙人》里都如此。这种极具仪式意味的场景,成为共同审视五味杂陈的青春的契机。《匆匆那年》的婚礼情节,更说明了影片没有逃脱叙事的窠臼。

与此同时,《匆匆那年》可谓一场“能指的盛宴”。健康活力的青春身体的欲望化呈现,《信仰》《当》等时代性音乐的选用,以及申奥成功、世界杯惨败等社会事件的串联,让整部影片成为泛滥的符号堆砌。

为了表达唤起“80后”集体记忆的决心,影片还重现了一场《灌篮高手》式的比赛场景,连导演本人也不甘寂寞披挂上阵,客串了山寨版的安西教练。《匆匆那年》似乎把所有能够唤起“80后”集体记忆的事物都堆砌到了一起,然而这些符号却游移与飘浮在历史真实之上,体现出了一种对于表象的迷恋与沉溺,而始终没有能够表达出“80后”一代的精神面貌或威廉斯所言的“情感结构”到底何如。

当然,说《匆匆那年》完全是一部模仿之作是不公正的。影片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定:即“60后”导演张一白以“90后”七七的视角展现“80后”的青春岁月。可能是为了有所创新,影片设置了以方茴的表妹七七发掘陈寻等人的青春往事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出颇有悬疑色彩的双线交叉叙事。

影片中,“90后”七七的典型“杀马特”造型,虽然并非城乡接合部风格,但仍然与陈寻、赵烨等人事业有成的成熟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身体的背后往往暗含着权力话语的冲突与社会身份的分野。就这一层面来讲,七七与陈寻等人的对立,显示出《匆匆那年》为代表的青春怀旧已经成为“80后”一代的一种炫耀性消费,这是已过或将过而立之年并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体的他们彰显自身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

与此同时,这种青春怀旧的炫耀性消费又反过来证明了“80后”一代身份认同危机的存在。作为当下中国大行其道的流行病,“怀旧”这种全球化病症在“80后”身上尤其明显。身为第一个被冠之以“后”加以审视与规训的一代人,他们成长于改革开放以来疾如旋踵、恍如隔世的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之中,尤其深刻感知到生存压力、时空抽离等所带来的认同危机与焦虑。《匆匆那年》显示出“80后”对于青春的回望,这是以怀旧的手段来寻求身份认同。然而怀旧既是一个偏方,又同样是一种毒药。青春怀旧,应适可而止。以怀旧为名却大肆消费青春的电影,或许在一点点榨取着青春怀旧的剩余价值,也加速着“80后”的未老先衰。

【注释】
(www.xing528.com)

[1]王一川.眼热心冷:中式大片的美学困境[J].文艺研究,2007(8):89-93.

[2]尹鸿,何映霏.大时代与轻电影:2013年中国电影创作备忘[J].当代电影,2014(3):4-12.

[3]刘琼.小时代和大时代[N].人民日报,2013-07-15(24).

[4]陈旭光,李雨谏.多元格局渐显、艺术话语流变与时代的文化症候:2013年中国电影[J].创作与评论,2014(2):25-35.

[5]尹鸿,何映霏.大时代与轻电影:2013年中国电影创作备忘[J].当代电影,2014(3):4-12.

[6]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梁光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23.

[7]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梁光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1.

[8]王一川.“全球性”境遇中的中国文学[M]//王宁.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43.

[9]博伊姆.怀旧的未来[M].杨德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