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拒绝社交恐惧症,青春成长不迷茫

拒绝社交恐惧症,青春成长不迷茫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其实他们只是生病了,生了一种叫作“社交恐惧症”的病。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第三种,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担心会在别人面前出丑,不管参加什么聚会,之前他们都会感到极度的恐惧。研究发现社交恐惧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患社交恐惧症或回避型人格障碍的风险高出对照组10倍。也有研究者认为遗传因素在社交恐惧症发病机制中作用不大。

拒绝社交恐惧症,青春成长不迷茫

当你跟朋友言笑晏晏、打打闹闹的时候,是否会想到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几乎没有朋友,他们不敢跟别人交流。他们是怪人吗?不,其实他们只是生病了,生了一种叫作“社交恐惧症”的病。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常见的恐惧症亚型包括广场恐惧、社交恐惧和特殊恐惧症三种。

——本期嘉宾吕珺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的《杏苑心理访谈》我们邀请到了学校心理中心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吕珺老师,现在请吕老师和大家打个招呼。

吕老师:大家好,我是心理中心的吕珺老师,很高兴能做客《杏苑心理访谈》节目。

主持人:吕老师,今天我们的主题是社交恐惧症。经常有身边的同学询问,一接触陌生人、异性就莫名紧张、患得患失、恐惧,这是否就是社交恐惧症呢?

吕老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常见的恐惧症亚型包括广场恐惧、社交恐惧和特殊恐惧症三种。从心理学的角度,就是你对社交这件事产生了“认知曲解”,是一种过分的境遇性害怕,就是个体在公开表演场合和社交场合担心被他人审视,害怕自己出丑或行为窘迫。如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害怕在公共场合用餐;害怕与人交流导致自己受辱或尴尬,或让人看出自己的焦虑症状等。社交恐惧症的诊断要点主要有以下八点:

1.对处境有强烈的恐惧,恐惧的程度远超于实际危险。

2.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3.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4.知道恐惧是不必要的或过分的,但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惧。

5.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现在是或曾经是突出的症状。

6.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等。

7.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

8.给自身带来痛苦,社会功能受到损害。

主持人:这样说来,好像我也有一点这样的症状呢,那么社交恐惧症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吕老师:其实不用太过担心,社交恐惧症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一般人对参加聚会或其他暴露在公共场合的事情都会感到轻微紧张,但这并不会影响到他们出席。真正的社交恐惧症对此有无法承受的恐惧,严重的病患甚至会长时间地把自己关在家里孤立自己。

第二种,恐惧被别人注视;恐惧自己会做出丢脸的举止或表情僵硬不自然;怕自己在众人面前张口结舌;怕吃饭时由于有人注视而丑态百出;恐惧得手发抖以致无法写字;回避见人;恐惧时面红、心慌、出汗、恶心等。

第三种,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担心会在别人面前出丑,不管参加什么聚会,之前他们都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当他们真的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更加不自然,甚至说不出一句话,聚会结束后,他们会一遍一遍在脑子里回想刚才的情景,回顾自己是如何处理每一个细节的,自己应该怎样做才正确。

主持人:一般都说社交恐惧症的产生和你的成长经历、人际交往经验有密切关系,吕老师,是不是这样呢?

吕老师:很多人在社交过程中可能受到过一些挫折,这些打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些影响虽然随着时间流逝,慢慢淡忘,但它却印刻在人的潜意识里。比如,当众出丑,被众人嘲笑,受了欺负,等等。有研究表明,我们一般都会过高估计他人对我们出丑时的关注度,比如,别人对你只是嘲笑而已,并非是要真的羞辱,但你会认为别人一直记住这个事情,并经常拿来调侃你。这些事情最终在你心里留下了阴影,而这个阴影在你大脑里形成了负面的认知。假设你现在很想去认识新朋友,但是你过往的失败经历在潜意识里形成了影响,这让你感到很害怕。潜意识在影响你的主观意识,阻止了你行动。潜意识是你没办法控制的,你只能掌控主观意识。

主持人:原来过往的经历有这么大的影响力,那除了过往的经历可能会造成社交恐惧症,还有没有其他原因会造成社交恐惧症呢?

吕老师:过往社交的失败经历是造成社交恐惧症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以下三个因素也可能会造成社交恐惧症:

1.遗传因素。研究发现社交恐惧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患社交恐惧症或回避型人格障碍的风险高出对照组10倍。也有研究者认为遗传因素在社交恐惧症发病机制中作用不大。

2.生理原因。2000年在上海召开了有关社交恐惧症的研讨会,主讲人美国著名精神病学教授戴维·西汉先生说,社交恐惧症的发病是因为人体内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失调所致。这种物质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这种物质的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人们的恐惧情绪。

3.家庭因素。有的孩子从小性格受到压抑,长期处于被逼迫状态,渐渐走向心理扭曲,或者是不接触社会没有社交能力;有的父母经常大声训斥孩子,造成孩子出现心理阴影,从而将自己封闭起来,逃避社交,躲离人群。

主持人:明白了,有多个方面的因素都可能会造成社交恐惧症,吕老师,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用来帮助自己克服社交恐惧症吗?

吕老师:这里我把社交恐惧心理咨询专家秦艳鸿老师总结的七个小妙招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会有所帮助。(www.xing528.com)

1.过去的就过去了,下次可以尝试……

当你做一件事时,通常有三个相关观念:你打算呈现出的事物,你实际呈现出的和你希望呈现的。当你专注于自己还能完善的地方,那么就是恶性循环。离开聚会或者某个社交场合后,别老想着那些本该做得更好的地方,别去想“为什么我会那样说”。不去回忆不愉快的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人总是要向前看的,没有什么比把握现在更重要。

2.其实你没有那么被关注。

别总是假想别人会对你评头论足,大部分人主要关心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没时间拿你的行为消遣。每个人都会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别因为交谈中的负面情绪而感到内疚。总会有不合时宜的事发生,这再正常不过了,继续做你自己。

3.慢一点,你可以选择暂停一下。

在社交场合无须感到恐慌,如果有人问你问题,停下来,思考一会儿再给出你的答案。大部分在社交场合紧张的人都会立即回答,他们认为自己被迫开始说话了,没必要,暂停一下,你的话听起来更深思熟虑,更有见地。

4.放松下来,真实的就是最好的。

别因为想变得有趣、幽默或者善谈而感到有压力,做最自然的你。当你要发表意见时,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好。

5.放松你的身体。

你的身体决定心理。随时感受你的身体,如果感觉紧绷就做几个深呼吸,舒展一下身体。站直了,昂首挺胸,使你看起来信心百倍。别抱胸,摊开双手,学会使用肢体语言,这将更有利于传达你的信息,会让你看起来更加有掌控力。

6.积极准备起来。

准备很重要。如果你准备参加一个活动,你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政治的、社会的、八卦的……这将对你的社交活动有很大帮助。到人多的地方去时,尝试和身边的人有一个几分钟的交流,给自己一个表达自我的机会,慢慢克服社交恐惧。

7.要意识到没什么可恐惧的。

暗示自己没什么可恐惧的。你把所有可能的糟糕情况列出来,你会发现也就那样吧。冷静,慢慢来,做好你自己,没什么可恐惧的。

如果以上内容还不能帮助你克服社交恐惧,或者你很难做到,建议你可以预约一位我们心理指导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和他面对面交流一下,相信可以帮助你更快走出社交恐惧的心理阴影。

主持人:哇,原来我们有那么多的小方法可以用来对抗社交恐惧症,这样看来,社交恐惧症也不是很可怕呀。今天聊到这里也接近尾声了,吕老师,您可以再跟大家讲解一下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方法吗?

吕老师:可以的。跟很多心理疾病一样,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社交恐惧症药物治疗分为长期使用与短期使用两种情况,长期使用的药物治疗主要是规律地使用抗抑郁类药物;另外一种是临时性使用,有的病人已经清楚自己的症状,所以会在出席重要场合前与医生进行讨论,根据需要服用抗焦虑药,所用药物主要有两类,一是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二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双回收抑制剂。药物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在用药时,一定要谨遵医嘱,合理用药。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

1.认知疗法。社交恐惧症患者平常表现为心理紧张或焦虑。因此,当心理过于紧张或焦虑时,不妨问问自己:再坏又能坏到哪里去?最终我又能失去些什么?想通了这些,一切就会变得容易起来。

2.系统脱敏法。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克服心理障碍。系统脱敏治疗应用较多,它可以分为实景脱敏和想象脱敏。第一个阶段,是进行放松训练。第二个阶段,请患者按引起恐惧反应的严重程度,依次列出相关诱发社交恐惧的情境的清单,然后从引起最弱的恐惧反应的情境开始,逐一让病人身处其中,或由其想象身处于这些情境之中。每一步骤做到病人适应,感到彻底放松为止,然后再接着做下一个较令人紧张的情境,直至最强程度的情境也不引起恐惧为止。系统脱敏法对轻度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效果很好。此外,还可采用催眠疗法、中医心理治疗等。

主持人:好了,今天非常感谢吕老师的分享,各位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懂得如何对社交恐惧症说“不”了吗?我们下期节目见。

/知识窗/

5-羟色胺:又名血清素。一种吲哚衍生物,分子式C10H12N2O,简称5-HT,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5-羟色胺最早是从血清中发现的,又名血清素,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中,特别在大脑皮层质及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它也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

认知疗法:于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在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中,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催眠疗法: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