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研究关键词:镜像阶段

文化研究关键词:镜像阶段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7月,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的第十六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上,拉康宣读了另一篇题为《精神分析经验揭示的作为我之功能的构成要素的镜像阶段》的论文,重新阐述了其在十三年前提出的理论。拉康把婴儿生命的头六个月称为“前镜像阶段”期,在这一时期婴儿没有任何整体感或个体统一感,有的只是支离破碎的身体经验。那么,由误认而产生的自我就是主体的异化的幻象,这正是拉康的镜像阶段论对人类自我之虚幻性质的揭示。

文化研究关键词:镜像阶段

镜像阶段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大师雅克·拉康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1936年7月,在捷克的马里安巴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上,拉康首次提出了镜像阶段概念,不过他这次宣读的论文并没有正式发表,从而成为一个“缺失的起源”。1949年7月,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的第十六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上,拉康宣读了另一篇题为《精神分析经验揭示的作为我之功能的构成要素的镜像阶段》(The Mirror Stage as Formative of the Function of the Ias Revealed in Psy-choanalytic Experience,以下简称《镜像阶段》)的论文,重新阐述了其在十三年前提出的理论。除了《镜像阶段》这篇文章本身外,拉康还在他写于这个时期的其他论文如《谈心理因果》(1946)、《精神分析中的侵略性》(1948)和《对自我的一些反思》(1951)等以及以后的研讨班教学中,对镜像阶段概念作了概述、发挥和补充,使之更趋丰富和完善。

一般认为,拉康的镜像阶段概念是他对法国儿童心理学家亨利·瓦隆的比较人类儿童与动物的镜前反应行为的“镜子测验”、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以及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进行创造性综合的产物。瓦隆的实验证明了人类婴儿尽管在身体协调性方面不及其他的动物,但在智能上却能领会自身与其镜像间的相互关系,而动物则不能。可以说,正是瓦隆的研究成果给拉康提供了强有力的经验基础。弗洛伊德早期的自恋理论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其后期的“现实的自我”的“自恋的自我”概念。“现实的自我”指的是主体内部调节“本我”冲动和“超我”压制的冲突的“代理机构”,它是稳定的心理实体,与“自身”是一致的。而“自恋的自我”则是一系列完全流动的、易变的、无定形的具有里比多投注(libidinal cathexes)性质的对自身形象的认同和内化。拉康认为弗洛伊德的“自恋的自我”比“现实的自我”更富有理论上的洞见。主奴辩证法是黑格尔用以说明其自我意识论的一个寓言。它表明了黑格尔对自我意识问题的基本立场:一个自我意识必然是相对于另一个自我意识而存在的,两个主体各自的自我意识均无独立性,他者不是被看作另一个自我意识,而是被看作主体自我意识的投射,即主体在他者中看到自身。在某种意义上,由科耶夫解读的黑格尔哲学构成了拉康镜像阶段论的哲学基础。

拉康的镜像阶段论涉及多方面的论题,但其主题则可说是讨论形象对于人类主体的自我之形成的构形作用以及镜像阶段所体现的主体发展的时间辩证法。根据拉康的说法,婴儿入世时本是一个“未分化的”、“非主体的”自然存在,此时无物无我,混沌一团。拉康把婴儿生命的头六个月称为“前镜像阶段”期,在这一时期婴儿没有任何整体感或个体统一感,有的只是支离破碎的身体经验。婴儿成长期的第六至十八个月为“镜像阶段”期,这期间婴儿首次在镜中看见自己的形象,他认出了自己,发现自己的肢体原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拉康声称,必须把幼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行为与条件反射和非意识或非控制的行为区别开,因为前者乃是一种智力的认知行为。

处于镜像阶段的婴儿其身体动作尚不能自主控制,但却已能因在镜中看到自己完整的身体形象而兴奋不已,这与黑猩猩的情形截然不同。在拉康看来,这乃是由于统一形象的矫形作用使幼儿产生了自身机体完满性的幻觉。镜中形象遂成为幼儿进行想象认同的理想统一体。

在拉康看来,“我”的原初形式即自我正是在这种与镜中的理想形象的认同中产生的。像弗洛伊德的“自恋的自我”观一样,拉康亦认为自我不是自然的存在,而是幼儿主体与自身之镜像认同的“自恋的激情”的产物。镜中的形象并不是简单的映象,它形成了自我。在这个意义上说,自我即是“我”的形象,“我”正是在这一完整的形象中获得统一的身份感的。拉康把自我称为“理想—我”,而理想即有想象的、非真实的含义,所以拉康说自我的形成是朝着虚构的方向发展的。这是因为自我得以形成的幼儿主体与自身之镜像的认同乃是一种误认,即是说,主体误把自己在镜中的形象当作了真实的自己,从而漠视了形象的他异性;或换言之,主体是在把自己视为某种实际上不是自己的东西。那么,由误认而产生的自我就是主体的异化的幻象,这正是拉康的镜像阶段论对人类自我之虚幻性质的揭示。(www.xing528.com)

对拉康来说,镜像阶段远不仅是一个发展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所发现的幼儿诸多发展阶段的又一个阶段,而是主体发展中的一个体现了时间辩证法的、预期和回溯相交织的决定性的时刻。拉康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借鉴了海德格尔的时间论。海德格尔对时间的看法不同于通常的时间观念。人们通常把时间表象为过去、现在、将来的连续一维体,而海德格尔则提出了将来、曾在、当前的时间三维。在时间三维中,海德格尔赋予了将来以优先地位,他认为曾在源自将来,当前亦源自将来,也就是说,曾在、当前的意义是由将来规定的。正如特里·伊格尔顿解释的那样:“因为(作为此在的)我只是通过不断地向前‘投射’自己,通过不断地认识和实现存在的新的可能性,才得以过着人的生活;可以说,我从来也没有与自己完全同一,我总是一个已被抛到我自己前面去的存在。我的存在从来都不是我可以作为已完成的对象而加以把握的东西,它始终是新的可能性,始终是悬而未决的;而这就等于是说,人的存在是由历史或时间构成的。”此在的生成总是从将来到此时,也就是说,此在总是领先于自己的存在。于是毫不奇怪,在《对自我的一些反思》的演讲中,拉康把主体对“虚幻的统一性”的不断的“寻求”与海德格尔的“被抛的存在”联系起来,用他的话来说,这种被抛的存在“是人类特有的悲剧性的命运”。

从海德格尔的时间论来看,拉康的“镜像阶段”就很难说是一个“阶段”的问题,如果我们用“阶段”指的是主体发展的一段可测定日期的时期的话。这里如果说有一个“阶段”,那么它既是不稳定的也是瞬间性的,它是把自我投射到自己前面的“绽出”(ek-stasis)。“镜像阶段”是从“将来到此时的”,也就是说,在生理解剖上尚处于前成熟期的幼儿主体已陷入了先行的将来之中,他在镜中预期到自己的成熟的理想形象,并在此想象的预期中形成了虚幻的异化身份,而正是此身份影响着主体的整个心理发展。

对拉康而言,“镜像阶段”不仅是一个“阶段”,而且还是一个“舞台”(stage一词本身就具有“阶段”、“舞台”、“场所”之意,这是拉康玩弄语义双关游戏的一个实例)。在这个舞台上上演的是一出悲剧,演示了主体异化的命运。幼儿被决定性地抛出那短暂的欢乐时刻而进入充满焦虑的“历史”中,一如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而进入人间。就像男人和女人虽已被创造出来,但直到被逐出伊甸园才进入人的状态一样,幼儿虽已出生,但直到镜像阶段才成为一个自我。这两种情况都包含着双重的诞生过程:第一次进入“自然”,第二次进入“历史”。当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时,他们期望能把握自己。但其实他们获得的只是惊恐地认识到自己的赤身裸体。这颇类似于幼儿通过预期僭取了一个完整的、自我控制的身体形象,然后回溯式地感知到自身的欠缺不足(他的“赤身裸体”)。在这里,拉康实际上书写了另一则亚当夏娃式的悲剧。在这出悲剧中,幼儿的命运是注定了的:从不足(支离破碎的身体)到预期(矫形的形式),“最后”到僵硬的异化的身份盔甲。在这个意义上说,“镜像阶段”是主体的“失乐园”。

(严泽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