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6辑):《十番》的起源与历史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6辑):《十番》的起源与历史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番的兴起,有着长久的历史。清代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第十一回中,曾提到“一班小戏儿并一档子打《十番》的”。太平天国重视《十番》,被采用为军乐,典礼音乐和宴乐。据说在乾隆年间,邑人吴君轶先生,游幕苏州,学会《十番》,于是天津有了《十番》,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由此可见,《十番》在天津传播不广,只限于旧家读书人。内行人自称为《细吹》,有时亦称为《十番》,实际完全为两种音乐,并不相同。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6辑):《十番》的起源与历史

十番的兴起,有着长久的历史。相传在明朝中叶万历年间,源出于苏州,传播于江浙闽一带,而后供奉宫廷,再传于民间。在清朝乾嘉年间为最盛。据记载,明沈德符(1578—1642年)在《万历野获编》中说:“又有所谓《十样锦》者,鼓、笛、锣、板,大小钲钹之属,齐声振响,亦起近年,吴人尤尚之。然不知亦沿正德之旧。武宗南巡(1519),自造《靖边乐》,有笙,有笛,有鼓,吹打诸杂乐,传授南教坊。”

清代李斗著《扬州画舫录》(1795年),在讲《十番》时说:“后增星、钹等乐器,辄不止十种,遂以星、汤、蒲、大、各、勺、同七字为谱,七字乃吴语状乐器之声,有声无字。此近今庸师所传也。若夹用锣、铙之属,则为粗细《十番》,如《下西风》:‘他倚太湖石,立着咱玉婵娟’,[1]皆系古典,而吹弹击打,合拍合[2]。”

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说:“吴中新乐,又有《十不闲》,俗讹称《十番》,又曰《十样锦》。”

清代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第十一回中,曾提到“一班小戏儿并一档子打《十番》的”。这里提到的《十番》,是合奏音乐名,有两种:纯用打击乐器,如:钹、大锣、堂鼓、小锣、木鱼、板、碰钟、堂锣、扑钹、小鼓等十种乐器的叫做《素十番》,加用丝竹乐器叫做《荤十番》。

清代吴敬梓著《儒林外史》中第十二回,“名士大宴莺脰湖”中的打《粗细十番》的。[3]

清代康熙孔尚任所著的《桃花扇》中《闹榭》一出,即描写了明端阳灯会,两只灯船在江面上打粗细十番的情况。(www.xing528.com)

太平天国重视《十番》,被采用为军乐,典礼音乐和宴乐。

《十番》何时流传到天津?据说在乾隆年间(1736—1795),邑人吴君轶先生,游幕苏州,学会《十番》,于是天津有了《十番》,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据张焘《津门杂记》卷中“四月庙会”条中云:“县城隍庙赛会,戏台纯用灯嵌,晚间请有《十番会》同人,在县城隍庙戏台上奏古乐数曲,随有昆曲唱和,皆旧家读书人也。”此事刊于光绪十年(1884),所记系咸丰同治以来事。

由此可见,《十番》在天津传播不广,只限于旧家读书人。而其它一派,则属于乐工,(俗称吹鼓手),其演奏曲牌、方式与此不同。内行人自称为《细吹》,有时亦称为《十番》,实际完全为两种音乐,并不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