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塑君子:诚信执着,善行为学

重塑君子:诚信执着,善行为学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子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郭店竹简中有一篇被命名为《鲁穆公问子思》。鲁穆公很不高兴,把子思打发走了。子思认为“诚”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而且是世界的根本性质。他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人之为人的基本原则就是保持自己的“诚”,发现万物的“诚”。要坚持原则,“择善而固执之”,以求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境界,从而为安顿家庭、治理国家打下基础。

重塑君子:诚信执着,善行为学

任何存在物,都是在“确实如此”的情况下,才可能是他(它)自己,才能让别人(物)相信和感知,才可能有始有终。

最早对“诚”这个道德观念进行系统哲学探讨的应该是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子思。子思姓孔,名伋,字子思,孔鲤之子,孔子之孙。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相传曾受业于孔子的学生曾子,他本人或他的学生又是孟子的老师。子思曾被尊为“述圣”,其思想对孟子和宋明理学有深刻影响。他的作品被后人编辑为《子思子》,其中的《中庸》《缁衣》等篇被收入《礼记》。《中庸》后来成为四书之一。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楚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就有《缁衣》;1994年起,上海博物馆陆续从香港购买了从内地流失出去的一批战国竹简,其中也有《缁衣》。

先秦时期的儒家学人,大都主张君子要坦率真诚,以匡正时弊为己任,经常直言批评当时的王公诸侯,不留情面,不绕弯子。子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郭店竹简中有一篇被命名为《鲁穆公问子思》。其中记载,鲁穆公问子思说:“怎么样做才算得上忠臣呢?”子思回答说:“经常说起君主讨厌的事,就可以算得上忠臣了。”鲁穆公很不高兴,把子思打发走了。鲁穆公后来对一位大臣说:“我曾经问子思什么样的人是忠臣,子思居然说:‘经常说起君主讨厌的事,就可以算得上忠臣了。’我觉得很纳闷,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位大臣说:“噫!子思的话说得多么好呀!为了君主的原因而自己被杀的事例是曾经有过的,经常说起君主讨厌的事,这样的人还没有呀。为了君主的原因而自己被杀,那是看中了官位和俸禄呀。经常说起君主讨厌的事,这是远离高官厚禄的人。为了道义而远离高官厚禄,现在恐怕只有子思做得到了。”(www.xing528.com)

《中庸》的核心思想就是“诚”。子思认为“诚”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而且是世界的根本性质。他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也就是说,任何存在物,都是在“确实如此”的情况下,才可能是他(它)自己,才能让别人(物)相信和感知,才可能有始有终。人之为人的基本原则就是保持自己的“诚”,发现万物的“诚”。《中庸》一书发挥了孔子“过犹不及”的思想,认为君子应该具有“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的独立人格,做到智、仁、勇三达德的统一。要坚持原则,“择善而固执之”,以求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境界,从而为安顿家庭、治理国家打下基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方法,和“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修养原则也都是出自《中庸》,成为后人治学、治身的座右铭。《缁衣》的主要思想也是提倡君子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美德。

(原刊《现代教育报》,2002年6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